close

    唱道真言-卷二

    南極天宮,青華上帝;

    為上清之使相,本元始之分形;

    代代顯靈跡,時時見化體;

    居崆峒而傳杳冥之訣,度函關而修道德之文;

    在世為帝王師,在天為神仙伯;

    大悲大願,至聖至仁;

    赦罪賜福,度人無量天尊,無上道祖仙師賜箓。

    太極者何也?

    曰:混沌以來一粒金丹也。

    生天生地之後,太極無乃煥然而散乎?

    曰:太極可以變化,一變而為萬,萬具一太極;萬化而為一,一仍一太極也。

    此太極也,大則包天地,小則入芥子;

    天地形而太極無形,天地毀而太極不毀。

    嗚呼,知此說者,可以煉丹矣。

    丹者何也?人中之太極也。

    一身可分為萬身,萬身仍合為一身,猶太極之一而萬、萬而一也。

    嗚呼,知此說者,可與言陽神矣。

    問:玄關一竅,竅字如何解說?

    師曰:竅者至虛之義。

    凡物虛處,觸之而易動,人呼而應在井中,風鳴而響入谷底,自然之理也。

    人心無物則虛,至虛之中,偶有觸著,機會相照,躍然一動,此躍然一動之時,即是一點靈光著落處。

    《易》曰: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此之謂也。

    問曰:太極生兩儀,有所蓄積而然乎?

    師曰:炁有蓄積,而神無蓄積。

    這個機關一到,資始資生,間不容髮。

    故太極一開基,而萬象皆從此兆。

    曰:無極太極何以分?

    此中有個玄關一竅,此無極太極所由分也。

    無極即是太極,此不易之論也。

    吾只言太極,不言無極,意蓋如此。

    恐子不明,故又曰:無極即太極。

    夫無極,也,太極,也。

    但有個玄關一竅,而無極太極之名由此分,其實無可分也。

    若曰太極生天地,天地分而太極遂判,似也。

    然天地判,太極未嘗判也,太極渾淪,原如未生天地以前。

    《中庸》曰:

    語大天下莫能載,太極包乎天地之外也;

    語小天下莫能破,太極入乎萬物之中也。

    合之天地,同一太極,分之萬物,各一太極,而太極何判之有?

    然陰陽判而為天地,何耶?

    曰:此太極之用,而非太極之體也。

    陰陽者,太極之用也。

    天地之外,天地之內,猶太極包涵貫注者也。

    太極毀則天地毀矣,然天地毀,太極終不毀也。

    何也?虛而靈也,虛則無物,靈則長存,何毀之有?故結丹者,還太極之體則丹成矣。

    夫吾言玄竅一覺而為太極,亦何與結丹?

    不知人見得玄關一竅時,則至虛至靈之物完完全全在我方寸。

    此完完全全者,太極是也,煉神之太極也。

    有此太極,使陽升於上,陰降於下,結而為丹,猶太極之生天地也,煉形之太極也。

    丹者,單也。

    惟道無對,故名曰丹。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

    一者,單也。

    故吾解之曰:單,一之義。

    夫太極生陰生陽,陽與陰對,何名曰單?夫太極未嘗有陰陽也,一而已矣。

    生陰生陽,其在兩儀將判之時乎?凡物偶則生,太極一,烏能生陰生陽?吾則不言太極,試言伏羲一畫,此何義也?偶則生,一則否。

    伏羲何不畫二而畫一?

    《中庸》曰:其為物不貳。

    不貳,一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道之用也。

    若道之體,則無陰無陽,而為陰陽根。

    故曰:太極未有陰陽,陰陽者在兩儀將判之時乎?

    夫太極既無陰陽,則此一物是何物也?

    曰:神也。

    神為化體,得玄關一動,而動者判為陽,靜者判為陰,而太極開花結子矣。

    然則太極其一乎?其單乎?人身件件皆偶,反乎單則丹矣。

    所以反乎單之道何在?

    曰:致虛守寂則反乎單矣。

    丹,太極也。

    無極即太極也,一而二,二而一也。

    問曰:師前言玄關一竅,而無極太極遂分,則似乎氣在先而神在後;今曰太極之一神也,則似乎神在先而氣在後。

    願吾師以圓通識,以廣長舌,解弟子之疑。

    師曰:太極以神而生氣,分之無可分也。

    譬如空中有火,火性本空。

    既云空中有火,則大地山河園林草木,盡應燒卻。

    又云火性本空,則以空麗空,究何著落?兩空相見,性於何生?太極之於陰陽,亦猶是也。

    太極無陰無陽,而陰陽之元苞於此。

    假使太極先有陰陽,而靈光落入於中,則所謂太極者,渺乎其小矣。

    惟是混混沌沌,氤氤氳氳,無可見為陰陽,不可分為陰陽,而玄關一動,陰陽各判,為天為地,蔑不由此。

    譬如取火之鏡,其中不見有火,而日中一照,灼艾焚手。

    由此觀之,何者為所先,何者為所後乎?

    問曰:師言太極神也,渾渾沌沌,氤氤氳氳者,氣耶神耶?神從內生,抑從外入乎?弟子匯神集聰,恭聽法音。

    師曰:一真未鑿,謂之混沌。

    一元方兆,謂之氤氳。

    神生氣,氣生精,太極之所以順而生也。

    精化氣,氣化神,人以逆而為仙,返本還元之義也。

    神非從內生,非從外入。

    若從內生,則必有太極而後有神,先成一個子,以待神之生。

    太極無待也。

    若從外入,則太極之大,其大無外,更有何處從此入來?太極無外處也。

    既不在內,又不在外,神從何始?始於自然耳。

    自然亦何所始?有太極便有神。

    雖然,便字亦著不得,太極以神為太極。

    雖然,為字亦著不得,太極即神,神即太極。

    雖然,即字亦著不得,一經思議,一經詮解,便非太極。

    總之,而太極之義完矣,何外何內、何始何非始耶?即如石中有火,鏡中有火,此火從何處始,從何時始?或從內生,抑從外入?若謂生石時始,鑄鏡時始,石未生,鏡未鑄,其火安在也?若謂從石中鏡中生出,則石何不為灰,鏡何不為液?若謂從外生入,則金石至堅,豈有罅漏?此際不可以擬議也。

    然則果何以始,何以生耶?凡物皆始於空,太極空者也。

    以空遇空,無微不空。

    以空歸空,何性不同?

    空能生一,一能生萬,以萬還一,一復於空。

    空者,萬之祖也。

    學者要見真空,勿見假空。

    要見靈空,勿見頑空。

    要見全空,勿見半空。

    要見性空,勿見形空。

    要見虛空,勿見實空。

    要見常空,勿見怪空。

    要見本來空,勿見過去空。

    要見仙佛空,勿見外道空。

    要見日月星辰山川動植有形有象之空,勿見霜花泡影石火電光無蹤無跡之空曰空。

    丹者,金之體乎?天一生水,水無金母,何以能生?吾故曰單。

    丹者,單之義也。

    又解之曰:單者,一也,取天一之義也。

    夫地四生金,水生時金未曾有,不知太極流下陰陽之氣,中具五行,金性完全在內,而太極一片空靈明淨之德,其性是金性,其色是金色,統於五行之先。

    故陰陽兩判,第一便生水,母生子也。

    地四生金,據形質言耳,非所論於無形無質之時也。

    何以見太極之為金性、為金色?

    夫得道之士,證圓明妙覺元,則身見金色,頭放金光。

    夫圓明妙覺元,太極之體也,而金光金色,即時相應。

    仙家結丹,先求身中太極,而所結之丹如一粒紫金,陽神示現,遍身皆作紫磨金色。

    太極何獨不如此?

    且以理言之,五行之中,惟金性最空,惟空能久。

    凡物空則響,金能響,是以知其空。

    金性又最動,動則靈,靈則能變化,以其所生之子知之。

    金之子,水也,水性流而不息,像其母也。

    以子性知其母,惟太極者,空而靈者也,其色金光,其性金性也。

    煉丹者,煉一也。

    何謂之煉一?一者天一也,天一者金也。

    太極,金性也,此自然之妙,非有形質者也。

    故煉丹者煉其金為純金,而丹成矣。

    夫人五行皆具,而金為最先,何以故?天一生水,水,金之子也,凡物無母不生。

    要知先天一點真金,在人身內,人之聲音,是即身中之金也。

    就五行而論,木有聲乎?木之聲橐。

    水有聲乎?水之聲澌。

    火有聲乎?火之聲飆。

    土有聲乎?土之聲坌。

    惟金之聲鍠。

    故小兒出胎,鍠然一聲,金為之也。

    金空則響,子離母胎則空矣,故能響也。

    母就子養,金就水居。

    水,天一之所生也。

    世間金之所在,必有白氣上衝。

    人身之精其色白,金之氣也。

    故煉丹者,採取元精所吐之華,與離中汞結而為丹,火候既到,金光外射,其所本然矣。

    然而金畏火爍,見火則銷,奈何以坎中之金,反就離中之火?以法象言之,金長生於巳,巳,火也。

    人但知金之畏火,而金實愛火,人不知也。

    何以見之?金在土中,但見有土,不見有金,被真火一逼而土氣始消,金形遂顯,猶如兒在母胎,不能自出,靈機之動,始見三光。

    火者,金之靈機也。

    故土中有金,其上必無霜雪,金愛生於火,原帶火性也。

    然則以坎中之金,就離中之火,蓋還其所本,從其所好也。

    丹之為金,廓然矣。

    泛意非意也,游思妄想也。

    意者,的的確確從心所發,意發而心復空,故又曰:有意若無意。

    意之為用大矣哉!初時陽生,意也。

    既生之後,採取原陽,意也。

    既采之後,交會神房,意也。

    既會之後,送入黃庭,意也。

    意之為用大矣哉!不特此也,陽神之出,意也。

    既出之後,憑虛御風,意也。

    游乎帝鄉,反乎神室,意也。

    意之為用大矣!

    或問:陽神能飲食言語,亦有臟腑乎?

    曰:可以謂之有,可以謂之無。

    其有者何也?

    十月之後,明明生出一個孩子,會笑會話,能飲食,能步履,若無臟腑,是一傀儡耳,言語坐作,誰為主之?我故謂之曰有。

    其無者何也?

    陽神至虛而無物者也,日行無影,泥行無跡,入火不焦,入水不濡,可以藏形於金石,可以變化為飛潛動植之類;若有形質,何能輾轉圓通、化機無礙?吾故謂之曰無。

    然則陽神其真有乎,其果無乎?

    曰:有則天地間皆陽神,無則我心中本無物。

    高上之士,與道合真,道能變化萬象,隨物賦形,則陽神之有也信也。

    道者無形無聲,包絡天地,以空生一,以一生萬,萬復於一,一復於空,以空運空,乃見化工,則陽神之無也信也。

    學者須領會這個原頭,方不為幻形幻想所惑,而陽神之成與不成、出與不出,可聽其自然矣。

    -->以下所述誠金剛心也

    結丹之道,一而已矣。

    得其一,萬事畢。

    一者一也,一可以名言者乎?曰可。

    一無他,虛而已矣。

    吾自與子談道,只說得一虛字。

    煉心,虛也;

    用意,虛也;

    採藥,虛也;

    結胎,虛也;

    火候,虛也;

    陽神,虛也;

    煉虛,以虛還虛也;

    玄關,以虛覺虛也,千虛萬虛,總是一虛。

    虛非空空之虛,乃實實之虛;

    虛非散散之虛,乃渾渾之虛,故曰一。

    我今不說虛字則已,若說虛字,子試觀身內件件皆虛乎,件件皆實乎?本來皆虛也,而子皆實之。

    心本虛也,而子以根塵實之。

    神本虛也,而子以思慮實之。

    精本虛也,而子以淫慾實之。

    氣本虛也,而子以勞擾實之。

    意本虛也,子以喜怒哀懼實之。

    鼻本虛也,子以多嗅實之。

    耳本虛也,子以多聞實之。

    目本虛也,子以多見實之。

    口本虛也,子以多言實之。

    手足本虛也,子以妄作實之。

    毛竅本虛也,子以腥穢實之。

    本來件件皆虛,經子件件皆實,而身心遂為實所桎梏矣。

    嗟乎,以至虛之物,而遇至實之子,如毛羽之入水,不能飛揚,必至腐爛矣。

    然則何以反乎虛?

    儒家曰止,道家曰靜,釋家曰定。

    將實者刻刻消除,如一隻缸,滿以糞土,去之要費工夫。

    若能當下即證本來,片時直超無漏,如疾風捲塵,太陽消雪,斯為無上明覺,結下丹元,轉盼間事耳。

    問曰:人之妄緣皆生於見,何以能使見如不見?<---如同般若心經所述

    師曰:善哉,此切問也。

    人之根塵,惟見為害最大。

    子問見如不見,惟全其神,使安其心。

    其要有三。

    一者於未起知覺時涵養,如空中之月,澄淨明潔,無有渣滓,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美色淫聲,究同我性,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不分,神無留去,常在於心矣。

    一者於將起知覺時,惺惺不昧,發皆中節,如琴上之弦,太和之音,應指而發,悠然有領會處,而不著於物,則起而不起,神在於心矣。

    一者於知覺交代之際,辯得明白,見得機微,如御車之馬,二十四蹄諧和合節,眾馬之行如一馬,眾蹄之動如一蹄,雲行水流,出於自然,不使雜塵渾入其間,則流行無礙,旋轉太虛,神在於心矣。

    雖有所見,神與見離;神雖在目,見與神合。

    何謂神與見離?

    物即觸見,見不緣物,見即觸物,物不緣見,如鏡光照影,影未嘗有心入鏡,鏡未嘗有心觸物也,神何馳之有?

    何謂見與神合?

    無物無見,見性不滅,有見有物,見性不起,萬形外過,一真內涵,如琉璃中火,照見一室中所有之物,而火在於琉璃中,不在琉璃外也,神何馳之有?

    總之,靜照常明,真神自在;日月有盡,慧眼無窮。

    子不見夫魚乎?魚不見水,魚性自樂;魚若見水,魚性自勞。

    見如不見,應如是觀。

    柳下惠納女於懷,目中不見有女也。

    煉丹煉心,總是一煉。

    煉心者,煉其所有之心也;

    煉丹者,煉其本無之丹也。

    心謂之有,丹謂之無,何有何無?此中有妙理焉。

    心以神為君,神在於心,則丹為我有;

    神馳於物,則我不有心,我不有心,則火炎,火炎則汞竭,大藥失其一矣。

    大道雖貴無心,然無中之有,斯為真有。

    煉心者,煉其無中所有之心也。

    丹以精為主,精非交媾之精也。

    交媾之精,夾雜慾火在內,水中帶火,其味鹹而不用。

    故海水可煮鹽。

    海者,水之谷也,深夜從高岡望之,往往火光灼空,浮游水面,此其驗也。

    大丹無形無聲,無色無味,豈容得雜火之精?

    故采精須採元精,清空一點,若有若無,結下靈丹,一個赤條條的孩子從此中跳將出來。

    這個孩子,雖若有形有象,其實無形無象者也。

    以本無之精,煉本無之丹,養下本無之孩子,故煉丹者,煉其有中本無之丹也。

    若神不守舍,則為無心,無心則孩子不靈,但會著衣吃飯,不會讀書談道。

    若精非元精,則為精鹵,精鹵則孩子不育,雖結胞胎,半途必廢,如女人小產,未見真形。

    故心要有,又要見無心之有;丹要無,又要是有中之無。

    有有無無,乃為化機,名曰至道。

    ---

    煉丹非有事事也,無所事事,方謂之煉丹。

    人能無所事事,以至於心齋坐忘,丹亦何必煉!丹至於不必煉,乃善於煉丹者也。

    世之附會於煉丹者,把煉丹看做一場大事,驚天動地。

    嗟嗟,這個主意,便與丹遠矣。

    道以自然為宗。

    太極生天生地,亦最尋常,最平易,不知不覺,以虛化虛,以真合真而已。

    人身中自有太極,既有太極,則陽升於上,便是生天;陰降於下,便是生地;天地混沌,仍是一個虛靈含元之太極,並非奇怪。

    不假思為,安坐一室,欲仁仁至,以我身之所有,為我身之大丹,如富戶人家,著衣吃飯,取諸宮中而有餘也。

    自家有性,自去見性;自家有命,自去立命。

    丹道無他,不過要性命二字而已。

    今人不要性命,是以速死,而諉之大數,難道悟真登仙者,其大數該是長生不死、超出三界的?良可笑也。

    佛經云:不生不滅。

    今人做病,本於生生太過。

    以妄想生妄塵,以妄塵生妄境,以妄境生妄業,轉轉相生,生生不已。

    生必滅,有滅必生,累於萬劫,轉生轉迷。

    於俄頃間,一念忽生,一念忽滅;

    即此一念,便是生生死死之因。

    有念必有相,

    一相忽生,一相忽滅;

    即此一相,便是生生死死之地。

    有相必有物,

    一物忽生,一物忽滅;

    即此一物,便是生生死死之緣。

    人於一日內,不知生生死死,輪迴慾海,幾十百千次,而幻形之變化,此其遠者矣。

    或曰:太極生天地,何謂不生?

    曰:太極生天地,而有不隨天地生者在,故太極不滅。

    煉無可煉,丹何以丹?

    煉虛而成其為虛,則丹成矣。

    虛者無物,煉些甚麼子來?

    子要煉丹,正須揀沒有甚麼子處煉。

    煉出些甚麼子來,究竟沒有甚麼子,則大丹在於我矣!

    夫無上之道,原無可道,

    無上之丹,原無所為丹,

    欲執形象而求之,背道遠矣!

    子試思自己身中,那一件實實是有的?

    手乎足乎?耳目口鼻乎?肝腎肺腸乎?心膽骨血乎?情識知慮乎?

    其中採出一件來,實實可以認得是吾有的,子便將認得是吾有的這件煉起。

    細思之,都是幻形,與我無干。

    非惟無干,只因這幾件,為我大累,使我不能成仙作佛。

    於今將這幾件盡行撤去,單單尋出實是我有的一件來,做個不生不死之根本,則長生由我,超出三界由我,飛騰變化,何事不由我?

    而奈何以有形之物,而累無形之本哉?

    嗟乎,世人庸庸碌碌,自謂求生,其實求死,良可哀矣!

    子為人不幕榮利,不貪酒色,誠入道之根器,而機緣未到,滾滾紅塵,翹首云霄,致身無路,猶千里之馬困於鹽車,無可如何。

    子姑安心待之。

    若能身在紅塵,心空白浪,時時見性,刻刻修身,隨他火山萬丈威光,灑我銀瓶一滴甘露,使炎炎之勢片時煙消焰滅,這個便是真正學道,真正煉丹。

    彌久彌篤,不厭不倦,自有仙真下顧,授以靈文寶箓,為世仙師。

    子其勉之,勿謂我言之妄也。

 

    煉丹者,全然不要把煉丹二字放在心上。

    就是果有一粒金丹吐在掌中,被人劈手奪去,我也不以為意,看他不甚希罕,毫無芥蒂,方是煉丹之人。

    夫丹為寶丹,非比珍珠美玉,何為看不甚希罕,如此輕賤他,豈不是大罪過?

    要知煉丹之士,不具此寬大心腸,年年日日煉丹,究竟煉丹不成。

    何也?

    丹者虛無之體也,以有心執持,則非丹矣。

    是故未煉之先,我如不欲煉丹;既煉之後,我如不曾有丹;升乎清虛,游乎碧落,徜徉乎金彩玉光之中,遨遊乎珠宮瓊闕之下,吾如不曾見些甚麼來,視異境有如常境,視真人猶如常人,都看做是固有之物,如我平日著衣吃飯,家常使用,方是豪傑襟懷,真仙種子!孟子所云不動心也。

    譬如人獲一顆明珠,把他做一塊瓦礫看,則我與珠相忘,珠安於我,我安於珠,何等快樂!若竟作珠看,時時撫摩,刻刻記著,則此珠反足為我累。

    有累則心不空,心不空則背道矣。

    楚人得一玉杯以為至寶,恐有驚觸,納之匱中,裹以錦茵,可謂善藏矣。

    揭而觀之,既置復取,既取復置,兩目清黃,雙手顫發,誤觸其匱,玉毀不全。

    人之於丹,亦猶是也。

    視之不甚惜,深所以惜之;

    視之為奇珍,適所以害之。

    就是火候,也要平平常常,有心無心,勿忘勿助,聽其自己運用,水到渠成,薪多肉爛。

    分寸銖兩之說,大足誤人。

    此矜誇自玄之輩,作此議論,迷亂學者,以為煉丹乃至難之事,捨我莫知!

    嗚呼,吾嘗閱丹經圖籍,都說火候必有秘傳,心心相授,孰知至庸且易,平淡無奇者乎?

    吾以子好道,故以一言點破,傳之世間,命不知學者省卻多少心思!此我之大陰功大濟度也。

    子骨勝於肉,魂強於魄,雖瘦不妨。

    所嫌心火太旺,火旺則血枯。

    日中宜寡言少思,閉目以養神,調息以養氣,身若浮云,卷舒自如,物來觸我,我不著物。

    久久行之,自然諸疾銷除,身心舒泰。

    此非難事,動靜可持。

    邵子云: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此學道有得之言。

    看他心地,何等靈通,何等快樂!便是活潑潑地一個神仙也。

    從古升玄之士,有歷千年方登仙籍,有歷幾世始躋云路,最少也有百年、六七十年,又最少也有三四十年,一二十年,方得真仙接引。

    子以百日之功,隨冀異常之遇,從古以來未之有也!

    吾與子約:子勤修不怠,三年如一日,許子仙緣湊合,上達有階。

    子其自愛自勉,毋負我心!

    ---

    精氣神,名雖有三,其實一也。

    人俗情未斷,游思紛擾,故精氣神各分頭以應之。

    至人齋居坐忘,精氣神何分之有?太上不言丹而言道,良有以也。

    淆之則三,澄之則一,

    三者非神非氣非精,一者是神是精是氣,囫囫圇圇,一個太極,一粒金丹,動含一切,靜照十方,至靈之機,不分之象,其妙不可盡言也。

    吾與子言道,可謂深且悉矣。

    知之非難,行之非易。

    子能窮究,得其指歸,融洽於心,體驗於事,雖未即飛昇遐舉,亦是一個得道高人,天神相之,道體圓通,靈根永妙,悠悠乎神仙之徒矣。

    夫道之要,不過一虛。

    虛含萬象,世界有毀,惟虛不毀。

    道經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道無他,虛而已矣。

    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虛也。

    吾向來談道,始言煉心,直至白日飛昇,參此一條線索,更無別徑可以令人朝發而夕至也。

    子其於此認得清乎?性命兩字,如玉連環,分解不開。

    今人修道者,畏性功之難,先從命宗下手,沾沾於坎離水火之際,胎既結矣,神既出矣,未能蕩滌塵根,直超無漏,則升騰變化之間,究竟有些滯礙,清虛玄朗之境,不容站著腳根,欲其遊行太虛,竟同一虛,難矣。

    夫人之能斷生死、脫輪迴者,全從性宗了當。

    於此有未徹,雖嬰兒養得長大,到底是一俗漢,是一頑童;升至半天,恐落下來;或過幾千百歲,難免墮落。

    何也?

    不曾曉得虛字,縱使曉得,亦不曾實實到得虛字也。

    即使先做命功,後歸性學,是留難的在後面;陽神初結之時,胞胎裡必帶些夾雜之氣,非再加面壁之功,恐難磨洗一清。

    是故先命而後性者,殆欲求速效,連累這孩子不能成個聖嬰。

    由性以至命者,要做真學問,心要見真心,性要見真性,神要見真神,精要見真精,氣要見真氣;

    性命不分,一舉兩得;道成之日,位為天官,超出三界,先天地而有,後天地而存。

    此的的真宗,任他花言巧語,不能出我這幾句。

    請問:佛家舍利與道家金丹是同是異?

    師曰:

    佛家以見性為宗,精氣非其所事事也。

    萬物有生有滅,而性無生無滅。

    涅槃之後,此物固是圓明,超出三界之外,永免六道輪迴,所餘精氣結為舍利,時放光明,忽隱忽現,佛之神通,大抵如此。

    夫佛既涅槃,遺下精氣乃無知之物,何分隱見,誰放光明?吁,烏得言無知也!雖然,亦何得言有知也!

    譬如明珠放光,誰為為之?

    珠生於蚌,蚌之精華結而成珠,珠既出蚌,與靈性別矣,而圓明如月,由其精氣在是也。

    人身精氣神原是一非二,佛家獨要明心見性,洗髮智慧,將神光獨提出來,餘下精氣交結成形,然其諸漏已盡,百結俱銷,則其精為元精,氣為元氣,雖不比神之洞明普照,然亦故是靈物,故光明隱見,變化不常,此其理也。

    而其所見之色各有不同者,世間寶物數種,光彩陸離,隨其質性;精氣,人身之寶物也,身具五行,故有五色,故舍利所見之色不同。

    由此道以推之,佛家之所謂不生不滅者,神也,即性也;其舍利,精氣也,命也。

    彼修性而不修命,故滅度之後,神升於虛,而精氣留於世也。

    若吾道家性命雙修,將精氣神渾合為珠,周天火候孕成一個輕如片云、嬌如處女、與吾一般的孩子,神在是,精在是,氣在是,分之不可分也。

    或曰:修仙之士,亦有坐化的,流出舍利,既是性命雙修,何得復有舍利?

    吾應之曰:若因有舍利,其所修者,必是佛而非仙,詳於性而略於命者也。

    性命雙修之士,將此身精氣神團結得乾乾淨淨,

    骨血皆化,毛竅皆虛,血如白膏,體若纖云,赤如日,熱如火,貫通百體四肢之間,照耀於虛無朗淨之境,故能升沉變化,隨意圓通。

    釋、道之不同若此。

    至若性體本空,六根常寂,不以有物累無物,始能以無物照有物,

    慧炬無方,真如永湛,則又同。

    煉丹者,陰盡而陽自見,陽壯而陰自銷。

    人身七情六慾,總是陰根。

    拔去這根,真陽發露。

    凡物陰重而陽輕,陽清而陰濁。

    輕清而上升,重濁而下降。

    故未有情慾方熾,而可以沖舉霄漢者也。

    陰性寒,陽性熱。

    一陽初動,大地回春。

    子獨不見天時乎?三冬陽伏,則天地閉塞。

    今人機心內運,精涸氣嘶,一派冬令,故毛竅乾枯,肌膚皺裂,何異冬天搖落之象?交春,陽氣發生,群陰退聽,故百卉舒花,土膏潤澤。

    猶人真陽在中,則發白重黑,齒落復長,膚理腠密,融瑩如玉。

    人身天時,異形同理。

    凡人情慾未斷,則精是陰精,非陽精也;氣為陰氣,非陽氣也;神為陰神,非陽神也。

    何以精為陰精?

    凡身中之火為情慾所發,此為陰火。

    精為陰火所灼,則命門之精隨火而洩,是以陽精無形,陰精有質。

    何以氣為陰氣?

    凡氣之散漫於形骸之間者,皆屍氣也。

    陰性凝滯,故氣行骨節間,忽然壅塞,遂生瘡瘍。

    若真陽之氣,熏蒸如火,舒捲如云。

    如火,則諸毒遇之皆散;如云,則壅塞遇之皆通,何有瘡瘍之疾?

    何以神為陰神?

    神本陽也,被七情六慾驅遣,陰精陽氣埋沒在下,如一塊炭火置之冰窖之中,熱不能勝寒,陽不能勝陰,君子不能勝小人也。

    總而言之,精氣神為先天之物,則件件皆陽;為後天之物,則件件皆陰。

    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唱道真言 青華老人
    全站熱搜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