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憨山大師 (取自..思歸集)

(字德清,蔡姓,金陵人,十九出家,專心念佛,一夕夢阿彌陀佛現身空中,自後常若在目,參究向上近十年,乃大悟,已而隱於嶗山,其地素不聞法,久之三歲孩子皆知念佛,聖慈太后,歸依座下,尊禮備至,上怒太后厚施,捕師遣戍雷州,因中興曹溪道場,後蒙恩詔還,居廬山,專修淨業,旋於曹溪,念佛坐化,年七十八,肉身現存。)

師云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一片。若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要將這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情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工夫,久久成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

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將一句阿彌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這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則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然一心專念,固是正行。

又必資以觀想,更見穩密。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或單觀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淨土境界。如彌陀經說蓮華寶池等,隨意觀想。若觀相分明,則二六時中,現前如在淨土。坐臥經行,開眼閉眼,如在目前。若此觀想成就,臨命終時,一念頓生。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唯心淨土之妙旨也。

是故行人,第一以持戒為基本。以發願為助因。以念佛觀想為正行。

又正當念佛觀時,將身心一齊放下,絲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見一法,即是空觀。即於此空心中,提一聲佛,隨舉念處,即觀佛像,如觀目前,歷歷分明不昧,即是假觀。然於正觀念時,返照能觀能念心體,空空寂寂,當空寂中,又觀念不忘,如此不忘不著,一心靈照,即中道觀。然此三觀,不用安排。但只舉念,則三觀一心,一念具足。此中又不可將昔日安排三觀措心,否則不妙矣。

十二時念佛者,人數不拘多寡,晝夜各人六班。照香輪流出班禮念。余則靜坐,隨聞默念,或習觀門,願者隨之。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念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散不昏,動靜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恆常。此則不起於座,頓見彌陀,是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則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暗恬寂寞,亦無如此之妙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