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時.六字佛號.念佛新作.夏蓮居老居士念佛音調,願與夏蓮居老居士有緣的佛子共搭乘此法船,往生極樂!】
  手機出世以後,想要三年念佛往生,真是愈來愈難了,看手機的時間往往比念佛時間還長,再加上末法時期,天災人禍每年都在變,真要把握時間多念佛。
  小孩心性單純,精進念佛,晝夜不斷,一日一夜見佛有可能,憨山大師是19歲念佛見佛的。成年人,心靈污染嚴重,心思複雜,再加上累劫習氣,可能要像瑩珂法師一樣,晝夜精進念佛,3-5天見佛有可能,最多10天,但絕對值得,換來無量的壽命。   ♥~南無阿彌陀佛!~♥
 
夏蓮居老居士念佛音調.自修版(稍快)12小時
夏蓮居老居士念佛音調.自修版(稍快)11小時 
 
夏蓮居老居士念佛音調.自修版 2小時 
 

AddText_10-11-12_47_54.jpg

文章標籤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遺教經  大乘入道四行觀   念佛圓通章   具行禪人修行略傳  匆匆  輪迴

華藏淨宗弘化網 ,專輯網站 ,彌陀經、攝受經、夏蓮居會集本 對照

阿彌陀經會集本 自勉文

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阿彌陀經會集本"絕對是往生的寶筏,救世的舟楫啊!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葛印卡內觀禪修法   山林野夫  讀經筆記《慈悲的法流》讀後筆記的整理


    修行步驟:
    1.從觀察呼吸開始
    首先你坐著,閉上你的眼睛及嘴巴,身體與嘴巴都不用做甚麼;在此時此刻發生了甚麼呢?此刻沒有身體與語言的動作,你就是不斷地觀察,觀察在你的身體上發生了甚麼。
    首先你會觀察到呼吸的流動,呼吸不停的流動著,氣息進來,氣息出去,氣息進來,氣息出去;你就從觀察呼吸開始。
    呼吸是真實的,它與想像無關。呼吸就在你自己身上,是關於你自己的實相。
    你從粗顯的實相開始,然後漸漸地趨向微細、微細、更微細的實相。瞭解到身心是不斷地生起、滅去,生起、滅去的。


    2.不要持誦任何的字句
    根據我自己以及其他許多人的經驗,我知道如果你覺知呼吸的同時,又持誦著某個字句,你的心會比較容易、比較快就進入沒有任何干擾的專注狀態。
    這種方法就是要求你觀察呼吸的同時,重覆地持誦你所信仰的某一字句、某個名字,或某個咒語。
    但是,在我們所說的這個瞭解實相的方法裏,是不允許你使用任何字句的;因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專注而已。


    3.不要做呼吸運動
    不要像調息一樣控制你的呼吸。就只是對自然進來的氣息和自然出去的氣息,保持覺知就好。
    如果它是深的氣息,就是深的氣息,你只要覺知它是深的氣息;如果它是淺的氣息,就是淺的氣息,你也只要覺知它是淺的氣息。
    不要試著去改變呼吸的自然流動,只是觀察,就只是觀察,單純地觀察,安靜地觀察。
    在古印度的語言裡這被稱作 Tatastha ,意思是某人坐在河邊,河水正在流動著。一個正靜靜地坐在河邊的人和河水的流動無關;河水只是在那裡自然的流動。這個人坐在河邊就只是觀察,觀察著河水的自然流動。
    它可能是快速地流動,也可能是慢慢地流動;河水可能是非常清澈的,也可能是很混濁;不管河水是甚麼樣子,他並不嘗試作任何努力去改變它。 

   
    4.這是一個不費力的觀察
    只是在每一個當下觀察實相的本來樣子。如實地觀察呼吸,如實地,不是如你所想要的樣子,而是它本來的樣子。
    這就是你所要做的。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你不必做任何事,自然的法則就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氣息就只是自自然然地進來,自自然然地出去;你就像坐在河邊一般,看著呼吸的流動,氣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
    其實,這種觀察是非常困難的,非常困難。
    當你開始觀察時,只觀察了幾次呼吸,你的心就跑掉了。突然間你發現到:怎麼回事?我是在來這裡觀察我的呼吸的啊!
    你將注意力再一次帶回到呼吸上,但是再一次,在你觀察一、二次呼吸之後,你的心卻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這時候,你感到非常地急燥不安;我到底哪兒不對?我的心是怎麼回事?竟然沒有辦法作觀察呼吸這樣簡單的事。你對自己很生氣,覺得很懊惱。


    5.自然接受你的心跑掉的事實就好
    你應該要觀察呼吸的,而你的心卻在打妄想。這時候你警覺到:喔!心跑掉了,微笑地接受這個事實。
    心已經跑掉了,這就是此時此刻心的狀態。好的,呼吸仍在那兒,你就再次開始吧!你再次開始,而心再一次心又跑掉,你再次覺察到。就像在捉迷藏,看吧!心已經在打妄想了;再一次回到觀察呼吸上。
    就像這樣,你必須努力,非常有耐心,有耐心地做這件事。這樣做一、二天,你的心就會逐漸地平靜下來。


    6.開始注意到你的心
    你繼續觀察著自身的呼吸,觀察呼吸,觀察呼吸,同時你也開始注意到你的心。你看,這個心不斷地打妄想,不斷地跑掉。
    你開始用一種非常合乎科學的方式,學習去解析你自己的心和瞭解它的真實面貌。妄想的心到何處去呢?甚麼是妄想的對象呢?
    再一次它又跑掉了,哪裡去了呢?妄想的的對象是甚麼呢?你無法用日記本或作作筆記,來記錄心到何處去了或以甚麼為對象;它就是跑掉了!


    7.心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打轉
    你會注意到心就只是在兩個範圍之間打轉。心不是在過去的這個記憶或那個記憶打轉著,就是跳到未來。
    喔!過去發生了這個,發生了那個,心不斷地回憶著過去;或者,喔!未來我想要這麼樣,我不希望這件事在未來發生。
    心不斷地想著未來。心的特性:它是舊有的習性的奴隸。不斷在過去、未來之間打轉;不是過去就是未來,你的心根本不想要活在現在。
    但是,你必須活在現在,你無法活在過去。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永遠過去了;用盡世界上所有的金錢也無法買回已經過去的一刻,要做到這樣是不可能的。你也無法生活在未來,除非未來變成現在。
    你必須生活在現在,而心的行為模式是它不想要生活在現在。它不知道生活的藝術,這也是為甚麼心會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


    8.學習如何生活在當下
    你就是經由這個觀察呼吸的方法,觀察呼吸,並開始來訓練你的心;讓自己瞭解生活的藝術。
    學習如何生活在當下:你當下的實相是,氣息正在進來,或者氣息正在出去。就是這樣,如實地生活在當下。再一次地,你的心會因為舊有習性模式而跑開,而你也再一次地把它拉回來到當下。
    你開始對你的心的行為有了某些程度的瞭解了,你開始對心的實相瞭解了!


    9.愉悅的心與不愉悅的心
    你會漸漸清楚,不論你的心是在過去或者是在未來遊盪,只有兩種念頭會不斷出現:是愉悅的、是不愉悅的。
    過去的回憶可能是愉悅的或者不愉悅的。對未來的想法也可能是愉悅的或者不愉悅的。
    你觀察到:一個愉悅的念頭生起了,不論它是對過去或未來而生起的念頭,心的一部份開始在這個愉悅的念頭上打轉,而心的另一部份接著開始對它反應。『太棒了!過去這樣子發生,是如此地美好,實在太美妙了,我喜歡它。』
    我想要它能夠這樣發生,因為我喜歡這個,這真的很棒!這就對喜愛產生了反應,並且非常迅速地變成貪愛、接著就變成了執取。
    貪愛、執取,貪愛、執取。
    當不愉悅的念頭生起,不管是對過去或對未來的;此時你將會注意到心的一部份在這不愉悅的念頭上打轉,而心的另一部份就會對它生起習慣性的反應:不愉悅、不好,我不喜歡它、不喜歡它。
    嗔恨、厭惡,嗔恨、厭惡。
    你的心沒有一刻是沉默的。每一個時刻都會有某種念頭或另一個念頭,不是愉悅的就是不愉悅的。每當愉悅生起,貪愛、執取,貪愛、執取。不愉悅生起則嗔恨、厭惡,嗔恨、厭惡。你的心就在這貪愛、嗔恨,貪愛、嗔恨之間不斷地流轉。
    不論何時你產生了貪愛,你的心就會失去心的平衡;每當你生起嗔恨,你也會失去心的平衡。這時候你不再保有這種不起貪嗔反應的平等心了,心不再是一個平穩、平衡的狀態。
    生命痛苦的原因:當你在不平穩的狀態時,你變得激動不安並且痛苦。所以痛苦的原因變得愈來愈清楚了,所有煩惱的根源就是貪愛與嗔恨。
    每當你心中生起了任何煩惱的同時,所隨伴的不是貪,就是嗔。你正在探究心是如何地作用,並且正在體驗有關你的心的實相。你正在貪愛與嗔恨之間打轉而變得痛苦;然後,你將你的注意力帶回到覺知呼吸上。


    10.你只要保持在當下
    這個時候,當你的心正保持在對呼吸的覺知上,是沒有貪愛的。
    你不會對呼吸產生貪愛;你不會要更多的氣息,你不會說我要更多的氣息。因為,氣息就在那兒,所以你沒有必要對它產生貪求。
    當氣息進來時,你也不會對這個氣息厭惡,也不會不喜歡這個氣息。你對呼吸既沒有貪愛,也沒有憎恨。
    沒有貪愛,沒有嗔恨。呼吸就是呼吸,自然的呼吸,一種自然的現象。
    藉由觀察呼吸,你很快就會達到瞭解身心之間是,如何地相互關聯的這個階段。在表面的層次上,呼吸看起來是身體的運作,因為肺部的壓縮,氣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呼吸亦不是僅僅只是和你的身體結構有關而已。


    11.呼吸和心有緊密的關係
    當你客觀地觀察,你就會清楚了解,呼吸也和你的心有緊密的關係。並且也和你心中的不淨十分有關。
    當你正在觀察你的呼吸時,過去的一些回憶浮現出來,並且你開始有了生氣的反應。就在你產生生氣的同時,你將會注意到呼吸已經失去了正常。它不再是平常的呼吸了,它變得稍稍快些,粗重些。當這個不淨消失了,呼吸就恢復正常。
    所以,呼吸不但和你的身體有關,而且,和你的心也有非常密切的關聯。觀察呼吸就僅僅是呼吸,這會帶領你進入更微細的實相。


    12 內觀生滅變化的現象與實相


    1.就是觀察、客觀地觀察
    觀察呼吸,觀察呼吸。持續地將妳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進出處。觀察氣息的進來、出去,進來、出去。
    慢慢地你就會開始感覺到,某些現象在這個範圍內發生了。
    事實上,這些現象是一直都在的,在身體每一個微細粒子當中,某些生化或電磁作用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
    只要有生命,就有生化作用,就有電磁作用;但是,因為我們的心太粗糙、所以無法覺查到所發生的事。
    再來在身體上都會感受到熱、出汗、抽動、脈動、振動、刺痛、粗重或者麻木的感受。這時,你還是只要觀察,不要做任何事;僅僅是觀察,不要有所反應。


    2.自然的實相
    自然的實相,它已經在比較微細的層面上開始顯現了。不要喜歡或不喜歡,就只是觀察。
    你將會發現這些感受的本質:它生起,而且它遲早會消失。然後另一個感受生起,過一段時間又消失。這是一種變化的現象,它不斷地生起、滅去,生起、滅去。這種感受將慢慢達到,從頭頂至腳趾尖全身上下,都能感覺到。
    甚至於再深入,你的整個堅實粗重的身體結構消融了。這與想像無關。


    3.在這個物質世界,沒有所謂的堅固實體
    我們的身體,雖然外表看起來像是堅固實體,實際上卻是許多微細 Kalapas 的聚合體。並且,它們是不斷地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一直不斷地生起、滅去,生起、滅去。覺悟者都經過這些體驗。
    現代科學家透過儀器研究而得知:這整個物質世界沒有別的,就只是振動、振動、振動、振動而已。
    在這個物質世界,沒有所謂的堅固的實體。
    但覺悟者在 2500 年前即以親身的經驗來瞭解的;當他們以經驗瞭解到這些實相時,更進一步地也得到了美好的結果,他們覺悟了。
    因為他們已瞭解所有的煩惱不淨,所以他們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了。


    4.當你體驗到永恆的實相,就是解脫、覺悟或涅槃
    當你觀察實相由粗顯到微細、更微細、最微細的層面時,一層層的不淨煩惱將逐漸地剝落、去除。身心最微細的實相將使你的心到達全然淨化的地步,只有那時,你可以超越身心的世界,並且體驗到永恆的實相。
    你可以用任何名字稱呼它:解脫、覺悟或涅槃。這種實相的經驗只有在心達到完全徹底淨化才有可能。
    佛陀、覺悟者們所體驗的實相,對你而言,也變得清楚了。


    5.整個宇宙的現象就在你自己身心之內體驗到
    這整個宇宙就只是振動、振動;燃燒和振動、燃燒和振動。僅僅是燃燒和振動、燃燒和振動。這整個宇宙的現象就在你自己身心之內體驗到。
    對你而言:宇宙是你的感官,你的根門所接觸到的宇宙。宇宙萬物與你的五個根門接觸,透過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根門,你瞭解到『這就是這個世界』,以及『這是宇宙世間』。
    而當這五個根門沒有任何接觸時,由於你過去的經驗,你的意根會有所接觸,這就是第六個根門。


    6.禪修中,你會達到一個階段,六根一接觸到六塵,你馬上會認知某件事已經發生了
    你會經驗到這整個身心的結構都只是振動、振動、振動。
    如果有一個聲音與你的耳朵接觸時,你將發現這個聲音也是振動、振動。耳朵的這個根門是振動、振動,這個聲音也是振動、振動。而當它與耳根一接觸,一個新的振動就開始了;這個振動遍及了整個身體,而不只是在根門而已。就像敲銅鑼一樣,整個銅鑼都開始振動。
    某個聲音與你的耳根接觸,某個景象與你的眼根接觸,某個氣味與你的鼻根接觸,某個味道與你的舌根接觸,某種可碰觸的東西與你的身體接觸,某種念頭與你的意根接觸;接著都是振動、振動、中性的振動。
    當某個聲音一接觸到你的耳朵時,某種振動就開始了;馬上你的心的一部份就會認知到:啊!在耳根有事發生了。在眼根有事發生了。或是鼻根有事發生了等等。這一部份的心的工作,就是在認知某件事已經發生了。


    7.心的作用
    ( 1. 接著心的另一部份就會生起並問道:『發生了甚麼事?在耳根發生了甚麼事了呢?某種聲音發生了?是甚麼聲音呢?』。『喔!是一些話。甚麼樣的話呢?』。『是稱讚的話或是辱罵的話?』
    ( 2. 這就是心的第二部份的工作,去判別在你根門所接觸的話,不僅是去判別、而是去評定它;辱罵的話,太糟了!稱讚的話,太好了!這部份的心,就是去判別並且給予評價。一旦評價出來了,你會注意到這個全身上下原本是中性的振動開始變化了。
    ( 3. 心的第三個部份開始去感覺這個振動,是愉悅的感受,還是不愉悅的感受。
    ( 4. 心的第四個部份又立刻會生起愉悅的振動,喔!太棒了:我還要,這是稱讚的話,我還要在表面上似乎是你喜歡這個稱讚的話,但實際上你是喜歡這個愉悅的感受。心的第四部份就是習性反應的部份。
    一切只是身和心
    身體是如果地影響心,以及心又是如何影響身體。身如何因為心而產生,心又是如何因為身而產生。身如何改變心;心如何改變身。這種現象變得如此地明白、清楚。


    總歸:心的部份
    色是描述心的第一個部份:它的作用是察覺某些事物在某個根門發生了。
    受是第二個部份:它的作用是去判別是甚麼發生了,在這個判別之後,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生起。
    接著開始去經驗它:喜歡它或不喜歡它。
    接著它開始增長,也就是一個人如何地開始造作更多的束縛,更多的束縛。
    一個愚癡的人,無法洞見實相,只有練習觀察實相,才能獲得智慧之眼。只有觀察身、心的實相,以及兩者之間如何交互作用,那麼每一件事才會變得愈來愈清楚。


    1.深入的內觀階段- 產生憤怒的實相
    內觀的禪修者會清楚了解為何人會產生痛苦,以及這個痛苦是如何增長的。例如:某人辱罵我,而我產生了憤怒。如果我是一個好的內觀禪者,當我一生起憤怒,我就會發現身體內開始有了生化作用的流動;這種生化的流動以印度古時候的語言就稱為 asrava。因為這個生化作用流動的現象是生氣而產生的,它非常不愉悅的。然後,因為這種流動非常地不愉悅,我就有了非常地不愉悅的感受,而當我就有了非常地不愉悅的感受,我再一次產生生氣的習性反應。
    當我以生氣來反應時,另一個不愉快的感受開始流動,這種非常不愉悅的感受生起,而我再一次以生氣來反應。一個惡性循環就已經開始了。幾個小時內我持續地怒氣中翻滾。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因為他人辱罵我,因而我產生了憤怒。但這僅僅是表面上的事實,真正的事實是一種生化作用已經開始在自身當中產生;而我又對這個生化反應的流動不斷地產生習性反應。


    2.脫離這個惡性循環的方法
    我們如何從中解脫呢? ( 如何平息憤怒、激情、恐懼? )就只是去觀察這個已經開始的生化作用,觀察這個已經開始的感受。每當我們生起了憤怒、激情、恐懼,生起了任何相關的一種不淨煩惱,與那種不淨煩惱相關的一種生化作用就會開始在身體內生起。而當我們觀察著它,僅僅是觀察而對它沒有任何的習性反應,我們就不會增長這個反應。而當這個增長的過程停止,這個反應就逐漸地消除了,而我們也開始從中解脫。
    我們不壓抑這種生化作用,也不將心轉向其他事物:我們面對如其本然的實相,並且從中解脫,由習性的反應中解脫出來。
    聖者們發現了身與心是如何地運作,我們如何地習性反應,我們是如何因為無明,不斷地增長不淨煩惱,而增長痛苦;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從中解脫出來。
    如果,我們接受這個事實並實踐它;我們也就能從中解脫出來。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佛祖出世,一生講經說法無數,唯一無問自說的第一法門,就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但同一本梵文,卻有了3種不同的版本:"佛說阿彌陀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阿彌陀經會集本",三個法本卻有不同的命運,分別主宰著娑婆眾生往生極樂的機緣....,今略述如下:
    西元386年:慧遠大師創建廬山東林寺,佛門好漢陸續入住了廬山。
    西元402年,慧遠大師等人於廬山結成蓮社,劉遺民作誓文,依止康本無量壽經,"日夜精進,一意西歸",123位佛門好漢,各個都是骨氣浩然,不妥協的英雄氣慨,多年來,陸續征服了魔界的魔軍,寺內123位勇士全都跳出了娑婆,往生極樂,爭著去做佛了,這是華嚴經五十三參中,文殊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數的三倍,此舉真是震古爍今啊!娑婆弟子的威名從此名揚法界,佛弟子們也從此死心塌地的修學淨土法門了....
    同年-西元402年:釋迦佛祖無問自說的佛門第一經,由羅什大師翻譯完成了,大經首度在娑婆出世,命名為"佛說阿彌陀經"...,羅什大師臨終有言:「吾所傳無謬,則梵身之後,舌不焦爛。」在逍遙園依外國之法火化之,薪滅形碎,唯舌不灰。什師翻譯的經文確實沒有錯誤,老天都能做證。
    但是,早在東漢末年約公元223-253年間的譯經大師"支謙"譯經的時代,當時刪文就已很普遍了,在當時諸多學人看到"支謙"儘量刪除梵本的繁複而各取省便流利為主...,不免有些反感。像後來"道安"法師就說他是『斲鑿之巧者』,又以為『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這是從另一角度的看法。要是從佛典翻譯發展的全過程來說,由質趨文,已成必然的趨勢;"支謙"開刪文風氣之先,是不能否認的。若仔細將"羅什"重譯的《維摩經》相對照,不少地方都採用"支謙"譯本,述而不改,足見"支謙"譯風已遠遠影響到百年後"羅什"大師譯經刪文的風格了。
    佛祖的第一大法就在這刪改譯風盛行的環境下出世了,羅什大師也不只刪了梵文本的修持日數(一日至七日)的一個"夜"字及一些佛陀叮嚀語了...,彌陀經經文,奘師全本4075字,什師略本只有1860字,讀起來確實是流利順暢...,看起來也是平淡無奇...,就這樣,廣傳流通民間,並深受民間佛子喜愛了,從此淨宗的弟子們就依羅什大師的法本認真讀誦念佛修行了,不須日夜精進念佛了,只要白天精進,晚上累了休息就可以了,千年來,淨宗弟子們過的日子真是平平穩穩,舒舒適適的,往生的骨氣鬥志,弱了許多,偶而有三兩個用功的佛子往生了,這時才會讓人感到驚訝了,但佛弟子們都習慣了,也不覺得那裡有不對了....
    西元650年: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出世,共4075個字,佛門第一經,完整的正法出世了,...這時,惟恐東林寺往生事件再次重演,此時誰最緊張呢?→天魔,...可惜...,最後沒人護持,正法隨波逐流,最後消逝了......
    西元1884年,夏蓮居老居士乘願再來,翻出了積滿塵埃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因感攝受經難讀,彌陀經不全,2本經本都各有缺失,想想只有2本佛經以會集的方法,相互比對,擇優調整,改善缺失,方能可以再讓大法繼續流通普傳,夏老想出這會集的方法也真是妙啊,故夏老以"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為主體,相互比對,改善了攝受經難讀的缺失,也補齊了彌陀經刪除的經文,如今煥然一新的以小本"阿彌陀經會集本"的名稱出世了,共2931個字,蒙塵了千年的佛門第一正法又再度出世了...,可惜,...又是沒人護持,...眼看正法又要逐年消逝了...,什師彌陀經的魅力實在太強了...,影響娑婆佛子也太深遠了...。
    小小的一本"阿彌陀經會集本",是佛祖出世後,一生最珍惜,無問自說的佛門第一大法,將極樂依報、正報、往生方式,完整簡略的述說,是比彌陀經內容更具體詳實完美的法本了,....淨空老和尚在"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影集第六集有講一段話:「....一切諸佛的『真實教誨』,諸位要記住,就是這一本《阿彌陀經》。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你要問那一部經是第一?我告訴你,《阿彌陀經》是第一。也許同學問,我過去不是常常講《無量壽經》第一,現在怎麼《阿彌陀經》第一?其實你要真明瞭你就不會問,為什麼?《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一本經。《無量壽經》叫大本,這叫小本。大本麻煩,我很不喜歡麻煩,愈簡單愈好,既然是一樣的,這個比那個簡單,這就第一當中第一!所以《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擺在那裡,你問我選那個?我一定選《阿彌陀經》,選少的,絕對不找自己的麻煩。所以你要想明白事實真相,《無量壽經》好,講得詳細。你要想真正用功夫,《彌陀經》好,簡單扼要,真實綱領。所以這個要曉得,這是真實教誨。....」    
    老和尚說的清清楚楚,其實小本會集本才是真正更實用的,...可惜啊....,白紙黑字完美的法本再出世,卻沒人敢護持宣講了,為什麼?因為一旦推廣宣講,要日夜精進念佛,顛覆了淨宗千年來的舒適傳統,這又會讓中土一片譁然了,淨宗弟子肯定群起抗爭反對了,魔宮也會發生驚天大地震了,.....太燙手了,沒人敢碰了....,連夏老的弟子黃念祖老居士、淨空老法師也都撒手不敢碰了。淨空老和尚在"無量壽經玄義講記"(七、部類差別)上有說:「這些年來,我與黃念祖極力提倡夏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我們沒有提倡《阿彌陀經》的會集本。如果提倡《阿彌陀經》的會集本,恐怕會惹來很多是非。因為羅什大師的譯本已經普遍流通,就不要再改。我們將奘師的本子,夏蓮居的會集本印出來,如果有研究《阿彌陀經》的,我們提供他作參考。平常我們還是念羅什大師的本子。大家都念這個本子,我們也就念這個本子....」    
    弟子也只有無奈的感慨!...不得不低頭承認了,佛子們千年來對彌陀經的每日讀誦受持、恭敬禮拜,心中最信服且親近的祖師就是羅什大師了,也只能說是娑婆佛子的因緣了吧,或許吧!.....或許當時羅什大師和達摩大師有一樣的看法,... 留在娑婆修行有那裡不好?.....大師啊!弟子怕六道輪迴啊!.....
    往生的通道不順暢,表示這千年來彌陀經普傳後的往生成果不彰了,由佛子的往生成果比對下,也是佛魔的鬥爭中,天魔贏了,佛門輸的實在是很慘很徹底了....,追究其輸的原因,就是這"法本"了。
    可笑的是,淨宗佛子們現在不敢認祖歸宗的接納此法本,還任由法本的流失,真是可悲啊!回想當初六祖出世時,印宗法師慧眼識英雄,立刻頂禮讓座,禪宗從此大興......淨宗啊!老天都睜眼要幫助你了......阿彌陀佛!
    佛經的會集,100個人會集定會有100種不同的內容,所以,會集本出世,難免眾生互持己見,眾說紛紜,批評詆毀,層出不窮,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眾生知見各有不同,佛的知見則完全相同,每尊佛出世一定都會說法華經...,弟子也只是尊敬夏老的人格修為素養及文筆才華,所以弟子有信心,相信夏老的會集本是完美的、嚴謹的,至於別人怎麼說,就讓他們說吧!
    弟子讀誦夏老的小本會集本多年,心中除了感恩還是感恩,真可惜法本又要隨波逐流的消逝了...,唯有懇請有血性的佛門漢子們,除了自身修持外,請務必要共同護持正法,法本若流失了,真是可惜了夏老乘願再來走一趟娑婆護持正法的苦心了,希望佛子們能大慈大悲,發心廣傳流通這小本會集本,讓未來有緣的佛子依此法本去用功念佛求往生吧!相信流通處,流通印行者,一定功德無量的!也務必要讓天魔--等著瞧吧!娑婆佛子後生是可畏的!這法本定會激發佛子的菩提心,定會有一批批佛門的好漢出現,再度會將魔軍徹底征服的。阿彌陀佛!佛弟子 心舟 合十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針對"阿彌陀經會集本"的出世,佛弟子內心的感嘆心得分享

佛弟子心舟:一心頂禮十方諸佛菩薩,至誠懇請十方諸佛菩薩護持,希望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阿彌陀經會集本",能普傳流通娑婆,早日解救娑婆苦難眾生,阿彌陀佛!   

首先要聲明:弟子有再大的膽子,也絕不敢毀謗佛法,弟子唯一的盼望,就是自不量力的希望能『扶正』,希望能讓夏老的"阿彌陀經會集本"隨緣的取代羅什大師的"阿彌陀經"。主要原因就是:佛子只知道讀簡略本的阿彌陀經,卻對完整本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不願回顧,而阿彌陀經在修持的一日二日..上,刪掉了一個"夜"字,就因刪了這一個"夜"字,卻讓往生的通道變模糊了,千年來,依照阿彌陀經的修持方式念佛,萬人修持,難得有一二人往生了。若依照奘師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或夏老的"阿彌陀經會集本"修持方式念佛,保證,日夜念佛,七天之內必定往生,佛語絕不虛妄,為了末法千千萬萬眾生往生的慧命著想,請務必要檢討取代啊!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是釋迦佛祖一生說法的重點精華,佛祖在弟子到齊後,一口氣,無問自說的述說了這部經。這部經,前半部,「稱讚」述說極樂淨土勝境的美妙,並呼籲眾生要用功念佛,發願往生,後半部,述說十方(八方)佛的「攝受」,這十方佛攝受是因為這法門在法界是非常非常的殊勝,非常非常的受歡迎,才不厭其煩的慢慢詳細述說,最後,經名,佛祖指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共計4075個字,這部經是釋迦佛祖出世說法的重點,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阿難尊者在八百大阿羅漢的監督下,一字不漏的傳述了下來,到了中土,羅什大師辛苦的翻譯出來了,更名為「佛說阿彌陀經」,共計1860個字,佛子大喜,立刻普傳流通,這種更名刪文的舉動,卻不知不覺的逐漸改變了淨土宗佛子的命運了....,弟子忍不住想提問:阿難尊者都不敢....,難道羅什大師真比佛祖更有智慧嗎?弟子僅針對本經就事論事,絕不敢毀謗大師。這本彌陀經,早年反覆讀誦,感覺平平,真念佛念個一天至七天就能往生?總覺得不知那裡有問題,等反覆讀誦到夏老的小本阿彌陀經會集本之後,恍然大悟,原來玄奘大師是知而不言,夏蓮居老居士也是知而不言,夏老翻出了奘師千年前積滿了塵埃的經文,默默的重修,二者都以行動表達了對彌陀經的不滿,但修為好,不妄加評論,奈何佛弟子仍是渾渾噩噩未醒,兩位大師也已盡力了,只能隨順眾生的緣了,弟子心舟修為差,素養不足,難忍心中的不平,口氣甚是激盪,只希望能喚醒佛子,為佛祖叫屈,佛祖何辜,娑婆眾生難道真是業障深重?這部攝受經是佛祖出世說法,唯一無問自說的心中之寶,比任何經都珍貴,奈何到了中土,卻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千年來,不知誤了多少佛子往生的機緣啊,阿彌陀佛!

西元252年:康僧鎧翻譯的無量壽經出世

西元402年:慧遠大師等人於廬山東林寺結成蓮社,主張蓮宗,隨後聞風不期而至者凡123位,六時行道,一意西歸,最後陸陸續續的123位佛子100%往生了,當時依止的是康僧鎧的無量壽經法本。

同年-西元402年:羅什大師的"阿彌陀經"翻譯完成了,並廣傳流通民間....

西元446年:北魏太武帝時,發生了史上第一次"三武一宗"的法難浩劫

西元574年:北周武帝時,發生了史上第二次"三武一宗"的法難浩劫

西元650年: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出世,但因逐字翻譯,文字語法有點深澀,不受佛子喜愛,雖有流通但數量不多。(曾揚名印度的一代聖僧玄奘大師會沒有神通?會不知改名刪文佛經造成的因果?玄奘大師盡力想扭轉挽救,但最後也無奈了...)

西元842年:唐武宗時,發生了史上第三次"三武一宗"的法難浩劫

西元955年:後周世宗時,發生了史上第四次"三武一宗"的法難浩劫

西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夏蓮居老居士在亂世中會集了小本阿彌陀經會集本與大本無量壽經會集本,希望能挽救淨宗頹勢....。   

 羅什大師的阿彌陀經流通後,陸續發生了多次法難,法難後,這受傷害最嚴重的要算是淨土宗了,諸多法本流失,淨宗所依止的,只剩一本阿彌陀經了,從此以後,人人彌陀佛,處處觀世音,不知不覺,阿彌陀佛的名聲普傳了整個中土大地,阿彌陀佛成了民眾心目中,日日頂禮崇拜的神明了,西方極樂世界成了人們死後往生天道的極樂福地了....,只要念佛一日到七日,臨終就能往生極樂世界,然念佛的人多,往生者卻是不多,民眾崇拜的熱潮絲毫不減,難怪當時反對者認為這是一派胡言,個人崇拜,迷信太深,要徹底驅逐這些出家僧侶....,這種反對者直到現在,仍佔了大多數人,究竟是什麼原因?為什麼要反對?因為這彌陀經法本上刪了一個"夜"字,讓帝王們沒在七天之內看到往生的希望....,這些反對者將怨氣推到了佛祖身上,認為佛祖打妄語,欺騙眾生崇拜,佛陀苦心說法渡眾,卻被誤導千年成了迷信,弟子多心,或許這法難的引發就是這樣來的,天地不平,天地之怒。

佛教修行的法訣簡錄如下:

1. 禪宗達摩祖師二入四行禪的修行法訣:「....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後續的四行則是無明破,開悟後的保任功夫。

2. 觀經「日觀」的修行法訣:「....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

3. 佛說阿彌陀經的修行法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4.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的修行法訣:「.....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5. 小本阿彌陀經會集本的修行法訣:「...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執持繫念。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法賢譯本):「....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是人臨終。無量壽如來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7. 佛說無量壽經(康僧鎧譯本):「....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8. 佛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支婁迦讖譯本):

「.....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於今世,亦復於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

「...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愍之,悉令生無量清淨佛國。...」,

「...欲度脫身者,下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莫與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愛慾,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在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可得智慧勇猛。....」

9.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支謙譯本):

「....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絕。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

「...欲往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便於今世,亦復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往至阿彌陀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

「...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

「...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彌陀佛國。...」   

10. 大本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修行法訣:「....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禪宗主靜,淨宗主動,修持的法訣都是日夜用功,雖手段方式不同,但原理原則完全相同,都是以"執念"克制自己的"分別念",禪宗面壁,執念專注一處,淨宗經行,執念專注佛號,日夜不休的精進,直到自己分別念不起,無時無刻都在念佛,念佛三昧出現了,此刻就是念佛圓通章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刻累劫累世的業障因精進念佛而消除化盡了,閻王爺點頭,生死簿除名,六道生死輪迴的命,從此一刀斬斷,從此逍遙自在,可隨願往生任何佛國,此刻就是"臨命終時",西方極樂世界蓮池的蓮花綻開,佛子心眼清淨,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了,這也正是古人萬修萬人去的修持方式與原理。

 奈何今日,念佛念個十年八年也沒消息,還怨佛祖騙人,什麼原因?就是彌陀經法本上刪掉了一個"夜"字,白天精進念佛,晚上累了休息,寬恕自己又如何能消除自己累劫累世無邊業力的束縛?業力就是魔王,魔王無時無刻都要讓我們起心動念留在娑婆,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是我們眾生業障重,心眼不淨,看不到阿彌陀佛,往生修行,就是要與魔王作戰,分秒不得停頓,所以必須是日夜不休的精進念佛,才能戰勝魔王,才能解脫生死。這才是修行,那裡是悠悠哉哉打個佛七就能往生,真想要往生,就要依小本會集本,學宋朝瑩珂法師,七天之內,日夜拚死念佛,誓要斬斷生死根,真心誠意念佛,七日之內保證往生,佛語絕不虛妄。

 弟子最近在網路上youtube上有看到一位法師,法名:"智圓法師"或"益西彭措堪布",這位年輕法師有解說佛經"唐譯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弟子因已熟讀了夏老的阿彌陀經會集本,再聽聽法師的解說,內心也真是無比的興奮,讚歎這位法師,真正是佛經的捍衛者,或許這是千年來的首次開講吧!也真希望法師能多宣講幾次。  

 弟子常在夜深人靜之時,反覆閱讀"阿彌陀經會集本",弟子內心時時聽到了釋迦佛祖慈悲的呼喚:"當勤精進,如說修行,勿生疑慮"、"皆應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必不復墮諸險惡趣,常游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這些佛祖勉勵佛子精進用功的慈悲詞句在什師的阿彌陀經中都被刪掉了...。 

 千年前,玄奘大師對佛經的忠誠態度,將佛祖極難信法"稱讚淨土佛攝受經"4075個字完整的翻譯出來了,再加上夏老的慈悲及文筆才華,結合了什師1860個字的"阿彌陀經"流暢文句,才有今日2931個字的"阿彌陀經會集本"出世,這讓未來佛子們念佛往生又露出了希望的光芒。奈何...,當今佛子們仍是信心不足,疑心叢生,總認為抱持著1860個字的阿彌陀經保險些...,千年後的今天,蓮宗的蓮風,已徹底崩潰了,佛弟子們看不到朝氣了,蹣跚的步伐,三三兩兩的往生,娑婆教主,釋迦佛祖能不感嘆嗎?

 夏老在淨修捷要序文上說:「....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什麼是"真實受用"?能激發佛子的菩提心,精進念佛求生,這就是"真實受用"。所以夏老慈悲,為了要讓眾生能"真實受用"才決心發願會集,而會集的重點則是以奘師的攝受經為主體,將彌陀經中被刪掉的文句逐一補齊,也依順了羅什本的流暢文句,讓會集本能更容易讓眾生接受讀誦,滿足眾生的需求。弟子也是在因緣際會下,網路下載了小本阿彌陀經會集本,多次讀誦後內心很歡喜,開始精進念佛了,剛開始,一句佛號念到底還真不容易,一定要搭配夏老這本"阿彌陀經會集本",早期弟子每3000句佛號後讀誦一遍小本會集本,再反覆念佛,就這樣.誦經.念佛,念佛.誦經.反覆不斷,日復一日,不知不覺的上軌道了,起步最重要,常警告自己:不能急,不能貪,保持平穩最重要,一定要腳步扎穩後,再慢慢增為6000句佛號、10000句佛號後讀誦經文一遍....。

 弟子愈精進讀誦就不知不覺的念佛愈用功了,原來,這都是因為有讀誦夏老的小本會集本,每日聆聽佛祖慈悲的呼喚,激發了弟子念佛往生的動力,這樣做下去,弟子有信心早晚一定會見到阿彌陀佛的,原來是這彌陀經會集本更趨近了佛經,這趨近佛經的會集本攝受力真的好強啊,能激發弟子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不怕不能往生,不怕不能成佛了,所以有了這本"阿彌陀經會集本"再加上一句佛號,弟子往生就有十足的希望了,夏老,謝謝您! 

 弟子曾匯款給某流通單位,懇請該單位能恭印夏老的小本"阿彌陀經會集本",並希望能廣傳流通與有緣佛子共享,奈何...,直到今日,遲遲沒有消息..,難道這夏老的小本會集本真那麼不受歡迎嗎?又要像奘師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樣,逐日逐年的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連印行流通都不敢了...,末法時期也真是夠混沌了,是非都分不清了....?這會集本又有何辜?會集本只是要讓佛弟子們更能早日體悟佛心,早日激發菩提心,精進念佛求生極樂,這是唯一的"目的",又有那裡不對?為什麼不敢流通?多一個選擇多一個往生機會,為什麼要反對?見到會集本就反對,這是不理智的。奘師攝受經難讀,什師彌陀經不全,除了兩本佛經會集,相互擇優調整外,又有何法更能利益佛子呢?夏老想出會集的方法還真是妙啊,會集本不是佛經這是事實,不容妥協,但彌陀經刪文的缺失清清楚楚,難道都在睜眼說瞎話,為何沒人敢吭聲?只敢指責會集本的不當,往生通道不順暢,延誤了千年,還要繼續延誤下去?這又該是誰的責任?捍衛佛經是正確的,但又有誰去捍衛釋迦佛祖心中之寶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呢?蒙塵了千年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承蒙夏老的才華,默默的將兩本佛經會集,如今已煥然一新的以"阿彌陀經會集本"的名稱再度出世,夏老才是真正佛經的捍衛者啊!說實話,沒有夏老,弟子還真不知道世上還有這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沒有夏老,弟子還真不知道彌陀經刪了那麼多經文,沒有夏老,這部奘師的寶經又將繼續沈淪了。夏老,您辛苦了,謝謝您!

 彌陀經普傳後,淨宗弟子們的念佛方式積習難改,法本不更換,這娑婆往生的通道就難暢通,雖白日精進念佛,晚上休息,往生的機率還是太低太低了,所謂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全都是這套修持方式,淨宗弟子們是不是該謹慎思考了,想往生就要有點骨氣吧,已往生的佛子,那個不是心中骨氣浩然的去做佛,絕非懦弱之輩,是不是要檢討換換法本了,更改修持方式了,學學廬山東林寺的蓮風吧,日夜精進,一意西歸,打佛七不如改成日夜不休的佛一、佛二,佛三吧!怕累死就別指望往生了。

 末法時期已至,願佛子們能早日醒悟,若不願"扶正",就繼續讀誦什師的"阿彌陀經"吧,阿彌陀佛慈悲,生生世世都會等待佛子的往生,不過,..捨此攝受經,..捨此會集本....或許真要等到彌勒佛出世後,才有可能再更換法本求往生了,這一切也只能隨順眾生的福緣了..。最後,弟子仍要大聲疾呼,夏蓮居老居士的"阿彌陀經會集本"絕對是往生的寶筏,救世的舟楫啊! 阿彌陀佛!  佛弟子 心舟 合十  

附註:口袋本 10.5mmx14.5mm  “佛說阿彌陀經會集本”結緣本  

 阿彌陀經會集本       

 什師"阿彌陀經"、奘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夏蓮居"阿彌陀經會集本" 對照表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 彌 陀 經 會 集 本       菩薩戒弟子 鄆城    夏蓮居  會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尊宿聲聞、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無能勝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

 復有帝釋、大梵天王、堪忍界主、護世四王、諸天子眾,及餘世間無量天、人、阿素洛等,為聞法故,俱來會坐。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汝今知不?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今現在彼,安隱住持,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舍利弗!何因緣故,彼佛世界名為極樂?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楯,七重行列寶多羅樹,及有七重妙寶羅網,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眾妙綺飾,功德莊嚴,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淨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涼,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是諸寶池,底布金沙,四邊階道,四寶莊嚴。諸池周匝,有妙寶樹,間飾行列,香氣芬馥。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是諸池中,常有種種雜色蓮花,量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光影四顯,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淨土,自然常有眾妙天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諸有情類,聞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彼佛土,黃金為地,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澤香潔,細軟雜色。雖令見者身心適悅,而不貪著,增長有情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彼有情類,常持供養阿彌陀佛。每以清旦,持此天華,於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於諸佛所,持散供養。即以食時,還至本處,飯食經行。

 舍利弗!極樂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隨其類音,演暢妙法,所謂甚深念住、正斷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等,無量妙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各得念佛、念法、念僧,無量功德,熏修其身。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淨土無三惡道,尚不聞有三惡趣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當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作諸有情利益安樂。

 又舍利弗!彼佛淨土,常有妙風。吹諸寶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樂,同時俱作,出種種聲,說種種法。聞是音者,自然生起佛、法、僧念、作意等無量功德。

 舍利弗!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希有事,假使經百千劫,以無量舌,出無量聲,贊其功德,亦不能盡,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彼佛何緣名無量壽?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由是緣故,名無量壽。

 舍利弗!何緣彼佛名無量光?由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名無量光。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又舍利弗!阿彌陀佛常有無量聲聞弟子,一切皆是大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具足種種微妙功德。菩薩弟子,亦復如是,其量無邊不可稱數。

 舍利弗!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必不復墮諸險惡趣,常游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若諸有情,聞彼西方阿彌陀佛清淨佛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與如是功德莊嚴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受用如是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故。

 舍利弗!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福德、因緣諸有情類可得往生。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執持繫念。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舍利弗!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若有眾生,聞是說者,一切皆應信受發願,如說修行,生彼佛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揚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佛土功德。東方亦有現在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東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現在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光蘊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現在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現在有無量光嚴通達覺慧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現在有獅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下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現在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上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何故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由此經中,稱揚讚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十方諸佛,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各住本土,現大神變,說誠諦言,勸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弗!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是經及諸佛名,深生信解。生信解已,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如說行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有情,皆應信受領解我語及諸佛所說。當勤精進,如說修行,勿生疑慮。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必為諸佛之所攝受。如說行者,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皆應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揚諸佛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無邊功德,而作是言:甚奇希有!釋迦牟尼法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乃能於是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

 舍利弗!當知我今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五濁惡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希有不可思議。

 又舍利弗!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阿彌陀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諸大聲聞及諸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阿彌陀經會集本

  附註會集本中「一心不亂」經文下之「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廿一字,本自襄陽石經。此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宋律師靈芝(諱元照,晚主靈芝寺卅年)據石經載入《靈芝疏》。明永樂蘧庵師(諱大佑,精於教理,深得淨宗之妙)於所著《彌陀略解》中,亦復推贊石刻古本。明天啟,淨宗龍象幽溪大師(諱傳燈),於《彌陀圓中鈔》中,徑截指出:「今傳訛脫,凡讀習者,應依古本,而增正之。」清沈善登居士於《報恩論》中亦力贊石本,並曰:「六朝寫本,原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為一句,猶言一心專持名號而不亂也。」先師會集按石本補入,乃依以上諸德之見。 經此考訂,則秦譯應為「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即與唐譯之「繫念不亂」並無二致矣。    黃念祖(心示) 謹註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明:這不是禪宗的法門,這是標準的淨宗觀經的法門,淨宗弟子若加修此法,會讓心靈得到提昇,經行念佛效果定會改善,此法可明心,斷惑,證真,這是後話,到極樂再精進吧,先堅持一句佛號,往生極樂為重點,若再搭配小本會集本,相信更能積聚往生的資糧,淨宗弟子不妨試試。
        原文:(大正藏)觀經:...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疑...
        
作法:佛弟子可以柔弱的小的圓形小夜燈,光度不要太強,黃色較佳,如同落日的餘暉般,或以巴掌大小圓形的燈罩罩住,弟子先費心設計一個模擬的太陽為"",坐姿不限,坐椅子上也可,面向西方,內心清淨無塵,無思無慮,一心靜觀於日,時間不拘,淨心為要,這是佛祖述說的觀經第一大法,絕對安全,效果甚佳。再搭配佛祖心中的第一大法"阿彌陀經會集本"的輔助,讀誦受持,對往生都很有幫助的,希望佛子們能珍惜運用,願佛子們早日念佛往生極樂。阿彌陀佛!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三藏法師 玄奘 奉詔 譯

阿彌陀經會集本

菩薩戒弟子 夏蓮居 會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尊宿聲聞。眾望所識。大阿羅漢。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阿泥律陀。如是等諸大聲聞而為上首。

 

復與無量菩薩摩訶薩俱。一切皆住不退轉位。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其名曰。妙吉祥菩薩。無能勝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

復有帝釋。大梵天王。堪忍界主。護世四王。如是上首。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天子眾。及餘世間無量天人阿素洛等。為聞法故。俱來會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尊宿聲聞、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並諸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無能勝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帝釋、大梵天王、堪忍界主、護世四王、諸天子眾,及餘世間無量天、人、阿素洛等,為聞法故,俱來會坐。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正等覺。十號圓滿。今現在彼安隱住持。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汝今知不?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今現在彼,安隱住持,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舍利弗,彼土何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子。何緣彼佛世界名為極樂。舍利子。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楯。七重行列寶多羅樹。及有七重妙寶羅網。周匝圍繞四寶莊嚴。金寶。銀寶。吠琉璃寶。頗胝迦寶。妙飾間綺。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舍利弗何因緣彼佛世界名為極樂?

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楯,七重行列寶多羅樹,及有七重妙寶羅網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眾妙綺飾,功德莊嚴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

是諸寶池底布金沙。四面周匝有四階道。四寶莊嚴甚可愛樂。諸池周匝有妙寶樹。間飾行列香氣芬馥。七寶莊嚴甚可愛樂。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濕摩揭拉婆寶。七牟娑落揭拉婆寶。

是諸池中。常有種種雜色蓮華。量如車輪。青形青顯青光青影。黃形黃顯黃光黃影。赤形赤顯赤光赤影。白形白顯白。四形四顯四光四影。

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極樂淨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涼,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

是諸寶池,底布金沙四邊階道四寶莊嚴諸池周匝,有妙寶樹,間飾行列,香氣芬馥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是諸池中,常有種種雜色蓮花,量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光影四顯,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舍利弗。極樂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中。自然常有無量無邊眾妙伎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諸有情類聞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周遍大地真金合成。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澤香潔細軟雜色。雖令見者身心適悅。而不貪著。增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彼有情類晝夜六時。常持供養無量壽佛晨朝時持此天華。於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供養百千俱胝諸佛。於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樹花。持散供養還至本處。遊天住等。

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彼佛淨土自然常有眾妙天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諸有情類,聞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彼佛土黃金為地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澤香潔,細軟雜色。雖令見者身心適悅,而不貪著,增長有情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彼有情類,常持供養阿彌陀佛以清旦持此天華,於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於諸佛所持散供養。即以食時,還至本處,飯食經行。

舍利弗,極樂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種種奇妙可愛雜色眾鳥。所謂鵝雁鶖鷺。鴻鶴孔雀。鸚鵡羯羅頻迦。命命鳥等。如是眾鳥。晝夜六時恆共集會。出和雅聲。隨其類音宣揚妙法所謂甚深念住正斷神足道支等。無量妙法。彼土眾生聞是聲已。各得念佛念法念僧。無量功德熏修其身

汝舍利子。於意云何。彼土眾鳥。豈是傍生惡趣攝耶勿作是見。所以者何彼佛淨土無三惡道。尚不聞有三惡趣名。何況有實罪業所招傍生眾鳥。當知皆是無量壽佛變化所作。令其宣暢無量法音。作諸有情利益安樂

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復次舍利弗,彼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隨其類音演暢妙法所謂甚深念住正斷、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等,無量妙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各得念佛、念法、念僧無量功德,熏修其身。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淨土無三惡道,尚不聞有三惡趣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當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作諸有情利益安樂。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妙風。吹諸寶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俱胝天樂同時俱作。出微妙聲甚可愛玩。如是彼土常有妙風。吹眾寶樹及寶羅網。擊出種種微妙音聲。說種種法。彼土眾生聞是聲已。起佛法僧

念作意等無量功德

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希有事。假使經於百千俱胝那庾多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一一舌上出無量聲贊其功德亦不能盡。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舍利弗,彼佛淨土,常有妙風吹諸寶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樂,同時俱作出種種聲,說種種法聞是音者,自然生起佛、法、僧念、作意等無量功德

舍利弗彼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稀有事,假使經百千劫,以無量舌,出無量聲,贊其功德,亦不能盡,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佛有何緣名無量壽?

舍利子。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劫。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壽

舍利弗彼佛何緣名無量壽?

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由是緣故,名無量壽。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子。無量壽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經十大劫。

舍利子。何緣彼佛名無量光

舍利子。由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光

舍利子。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聲聞弟子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其量無邊不可稱數

舍利子。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菩薩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繫。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其量無邊不可稱數。假使經於無數量劫。贊其功德終不能盡。

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舍利弗何緣彼佛名無量光?

由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名無量光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阿彌陀佛常有無量聲聞弟子,一切皆是大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具足種種微妙功德菩薩弟子亦復如是其量無邊不可稱數。

 

 

舍利弗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轉。必不復墮諸險惡趣邊地下賤蔑戾車中。常游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必不復墮諸險惡趣常游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聞彼西方無量壽佛清淨佛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皆應發願生彼佛土。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與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諸大士等同一集會。受用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故。

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

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舍利弗若諸有情,聞彼西方阿彌陀佛清淨佛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與如是功德莊嚴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受用如是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故

舍利弗,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福德、因緣諸有情類得往生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執持繫念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又舍利子。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淨佛土者。一切皆應信受發願。如說修行生彼佛土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土功德

舍利弗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若有眾生,聞是說者,一切皆應信受發願,如說修行,生彼佛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揚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佛土功德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如是東方亦有現在不動如來。山幢如來。大山如來。山光如來。妙幢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東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南方亦有現在日月光如來。名稱光如來。大光蘊如來。迷盧光如來。無邊精進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東方亦有現在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東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現在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光蘊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大自在如來。大光如來。光焰如來。大寶幢如來。放光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弗西方現在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焰肩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舍利子。如是北方亦有現在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無量天鼓震大妙音如來。大蘊如來。光網如來。娑羅帝王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下方亦有現在示現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如來。師子如來。名稱如來。譽光如來。正法如來。妙法如來。法幢如來。功德友如來。功德號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下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弗北方現在無量光嚴通達覺慧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現在有獅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下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舍利子。如是上方。亦有現在梵音如來。宿王如來。香光如來。如紅蓮華勝德如來。示現一切義利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上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東南方。亦有現在最上廣大云雷音王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東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南方。亦有現在最上日光名稱功德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北方。亦有現在無量功德火王光明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東北方。亦有現在無數百千俱胝廣慧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東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弗上方現在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住在上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法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舍利子。何緣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子。由此經中。稱揚讚歎無量壽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及十方諸佛世尊。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各住本土現大神變說誠諦言勸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弗何故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由此經中,稱揚讚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十方諸佛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各住本土現大神變說誠諦言勸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或已得聞。或當得聞。或今得聞。聞是經已深生信解生信解已。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舍利子。汝等有情。一切皆應信受領解。我及十方佛世尊語。當勤精進如說修行。勿生疑慮

舍利弗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是經及諸佛名深生信解生信解已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如說行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有情皆應信受領解我語及諸佛所說當勤精進,如說修行,勿生疑慮。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德莊嚴。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應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必為諸佛之所攝受如說行者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皆應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稱揚讚歎無量壽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彼十方面諸佛世尊。亦稱讚我不可思議無邊功德。皆作是言。甚奇希有。釋迦寂靜。釋迦法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乃能於是堪忍世界。五濁惡時。所謂劫濁。諸有情濁。諸煩惱濁。見濁。命濁。於中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世間極難信法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揚諸佛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無邊功德而作是言甚奇希有!釋迦牟尼法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世尊乃能於是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是故舍利子。當知我今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五濁惡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世間極難信法。甚為希有不可思議

舍利弗當知我今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五濁惡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稀有不可思議

 

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界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弗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稀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阿彌陀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子等。諸大聲聞。及諸菩薩摩訶薩眾。無量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諸大聲聞,及諸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附註:
會集本中『一心不亂』經文下之『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廿一字,本自襄陽石經。此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

宋律師靈芝(諱元照,晚主靈芝寺卅年)據石經載入《靈芝疏》。

明永樂蘧庵師(諱大佑,精於教理,深得淨宗之妙)於所著《彌陀略解》中,亦復推讚石刻古本。

明天啟,淨宗龍象幽溪大師(諱傳燈),於《彌陀圓中鈔》中,徑截指出:『今傳訛脫,凡讀習者,應依古本,而增正之。』

清沈善登居士於《報恩論》中亦力贊石本,並曰:『六朝寫本,原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為一句,猶言一心專持名號而不亂也。』先師會集按石本補入,乃依以上諸德之見。經此考訂,則秦譯應為『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即與唐譯之『繫念不亂』並無二致矣。

黃念祖 (心示)  謹註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一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1

【地藏菩薩本願經】

請掀開經本,看「綸貫」的第一面。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

我們在此地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乘。

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乘」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

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

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我們今天在第一面看的就是序文,序文並不長,只有在這一面當中。

序文裡面一共分成五段,對於我們學教的人來講非常重要,即使對於普通學佛的人來說也應當知道,使我們對於佛法產生更堅定的信心。

像這段文字古大德也有很多說到,但是他這段文講得很清楚。

我們將這段文念一遍,第一段:

【原夫一念自性,體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虛靈。無相無名,絕思絕議。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究竟號中道正空,褒美稱第一義諦】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這一段給我們敘說法界的根源,或者說法性的根源。

諸位要知道,法性跟法界是一樁事情,法性是從體上說,法界是從用上說,有體有用,體用是一不是二。

這從那裡來的?

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宇宙萬法從那裡來的?

這個地方一行半的文字就把它說盡了,從那裡來的?

是從我們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

「自性」是什麼?一念。

一念很難體會,一念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

為什麼難體會?

我們想體會已經落二念、三念,就不是一念。

諸位要知道,你要能夠見到一念,能夠契入一念,在佛法裡面講,你就成佛了。

禪宗裡面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就是一念。

佛法修學無論那一個宗派,最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念;

宗門叫「明心見性」,淨土叫「一心不亂」,一念就是一心。

你要是證得一心你就成佛,這個佛不是普通佛,天台大師講圓教的究竟佛果。

一念難!一念是根源,宇宙萬法的本體。

我們知道現代哲學講本體論,講的人很多,著作也非常豐富,我們也曾經看過,總不能叫我們心服口服。

原因在什麼地方?因為他沒有證到一念,他所說的這些道理還是落在二、三念,這就叫我們不能夠心服口服。

要證得一念,要有甚深禪定的功夫,說實在話,佛家講修行:

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只不過是禪定功夫淺深不同而已。

禪定功夫很淺的沒有出三界,這是四禪天;

功夫再深一點的超越六道輪迴,才可以證阿羅漢、證辟支佛、證菩薩,也能證到所謂權教的佛果,沒有出十法界。

為什麼沒有出十法界?沒有證到一念,如果證到一念就超越十法界,所謂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從那裡來的?一念變現出來的。

一念就見一真,

多念就見到許許多多的法界,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真的。

所以佛告訴我們宇宙萬有從那裡來?從心想生。

心想是什麼?多念,不是一念。

一念就是《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這是一念,唯心所現是一真。

落二、三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就變無量無邊的法界。

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將無量法界歸納成十法界,所以「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代表無量無邊。

我們每一個人念頭都不一樣,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法界。

我一個人是不是一個法界?不是。一個人也是無量無邊法界,為什麼?

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念念都不一樣,每一念就是一個法界,將來諸位讀《華嚴.十定品》,你就會明瞭。

法界存在的時間多久?剎那際,前一個剎那際跟後一個剎那際的法界不一樣。

說剎那際我們難懂,我們今天講分秒,前一秒的法界跟後一秒的法界不同,這裡頭有很大很大的變化,所以法界無量無邊。

這個現象怎麼形成的?唯識所變。

這地方一開端是給我們講「一念自性」,這是把根源找出來、說出來了。

一念自性是什麼樣子?『體元湛寂』。

這個體是講性體,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它的意思,千萬不要坐實,以為真正有個實體,你就錯了。

你要虛求你才能體會意思,絕不能坐實,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宗門講「豁然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

古德注經,像《金剛經》,也許諸位看過《金剛經新眼疏》,過去在台灣道源法師提倡,我們也曾經印過這個註解。

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說,這個註解雖然是好,但是坐實,這就是他的病。

而這種病在我們凡夫非常容易犯,為什麼?無始劫以來我們就用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坐實就是執著。

他注得很不錯,注到開悟的邊緣,沒有真的開悟,接近開悟而不能開悟,原因就是坐實了,病就在此地。

他不懂得虛求,虛求裡頭才知道萬法皆空,那有一樣東西你能把它坐實?所以你真正明瞭,所有一切萬法都在變化。

為什麼它會變化?因為它的根是變化的。

根是什麼?識,「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阿賴耶。

相宗裡面告訴我們,相宗對於這個事情分析得最透徹,「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正像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混沌初開」,那是一念不覺。

無明是個動相,無明不是靜的,

一念是靜,無明是從一念裡頭又生起一念,那個念是動的,那是無明本,根本。

因此這才從無明產生三細相,從三細相變成六粗相,這才有山河大地、芸芸眾生。

所以它的根源是動的,那有不動的道理?你在一切萬法裡頭找不到一個不動的。

什麼東西不動?心性不動。

《楞嚴經》告訴我們,六根根性不動,六根根性是真心。

所以任何一物,不僅是我們人,連一粒微塵、一根汗毛都是真心跟妄心混合的現象。

真在那裡?真在妄裡面,「真妄和合」。

到什麼時候你才離開妄?

到一真法界就離開妄了,脫離十法界那是純真沒有妄,十法界裡面都是真妄和合。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阿賴耶是真妄和合,你們在經論上看到,阿賴耶以外呢?你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所以沒有一樣不是真妄和合。

你要見性在那裡見?妄裡頭見性。

動裡面有不動,雜念裡頭有一念,絕不能離開一念,一念是根本,

雜念是從一念裡生的,離開一念,你那裡會有第二念、第三念?沒有了。

譬如月亮,離開天上的月亮,那裡會有第二月?那裡會有水中月?不可能的。

《楞嚴經》捏目看作第二月,帶妄之真;把水中月亮比作完全虛妄,完全虛妄也沒有離開真,離開真月,水裡面絕對不會有月亮出來。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所有一切萬物,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全都是真妄和合的現象。

我們學佛,特別是研究教,對這個基本的原理,你要是搞不清楚,你這個教怎麼會透徹?

此地講的是真,不講妄,講一念自性。

一念自性體是湛寂。湛寂是形容。

「湛」是什麼?水沒有污染、沒有波浪,極其清淨平靜的時候,這是湛;

「寂」是寂然不動,是真心。

所以一切動是依不動而生起的,不動是真心,動了就是妄心。

我們現在從早到晚連睡覺都會作夢,夢是什麼?就是心動。

要曉得動依什麼起來的?

動是依不動起來的,動是妄心,不動是真心。

所以我們要認識真心是什麼樣子,是什麼性質?

佛法的修行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任何宗派修的是什麼?禪定。

為什麼修禪定?

因為「體元湛寂」,只有修定才能夠見到一念,也是見到自性,你不修禪定是決定見不到自性。

見到自性的人,我們稱為聖人,在華嚴會上稱為法身大士,所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

真性也稱作法身。

法身是什麼意思?

法是萬法,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原來是自己,是自己真性變現出來的。

真性變現出來的就是自己,這個話很難懂,古人用作夢來比喻,夢中現了很多境界,夢中境界從那裡來?都是自性變現的。

如果忽然覺得我作夢,夢裡面自己身體是我,夢裡頭所有一切人物還不都是自己變現的嗎?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第二個。

「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和合」,我們在夢境裡面可以領悟。

夢境如是,我們眼前境界也沒有例外,何嘗不是如此!然後才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現象,於是我們才懂得,佛菩薩為什麼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慈悲簡單的講,就是愛護、照顧、幫助。

他為什麼這樣做?原來是自己,是一體,不是別人,照顧眾生就是照顧自己,愛護眾生就是愛護自己。

我們講「自重自愛」,誰懂得?佛菩薩才懂得。

什麼叫自重自愛?你能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懂得自重自愛。

為什麼?瞭解事實真相,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我們要明心見性不修定怎麼行?

修定的方法太多太多,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統統是修定,修定不是一個方法。

宗門裡面參禪是修定,觀心是修定,看話頭是修定;教下裡面讀誦是修定,念佛是修定,持咒是修定,持戒也是修定,樣樣都是修定。

我們今天功夫為什麼不得力?

不知道這些方法都是修定,所以變成修福了。

佛不是教我們修福,是教我們修定,唯有修定才能開智慧。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就能得定,定就能開慧,慧就能見性,就能見到一念;

一念是根本、是源頭、是原始,你才真正得到。

定在那裡修?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動中修不動。

我們生活是動態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一生當中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居無定處,游化在世間,那是動態。

身是動的,行是動的,但心不動。

心怎麼不動?沒有妄念,永遠能保持一念不生,佛確實是如此。

凡是見性的人,在形相上來看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心理上不一樣。

凡夫有雜念、有妄想,

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沒有妄想、沒有念頭,他永遠住在一念裡面。

我們淨宗講「一心不亂」,古德給我們講解「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是禪定的境界,理一心就見到一念。

所以事一心是十法界的境界,而理一心是明心見性,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

十法界裡我們講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佛是天台家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這個境界,超越六道,這是事一心。

功夫成片雖有定功,但沒有超越六道,這個定還不夠。

這是以淨土宗來講,一心不亂功夫淺深不相同,大致上可以分為這三個階段:

「功夫成片」,你的功夫沒有能超越六道;

「事一心不亂」,你的功夫不能超越十法界;

「理一心不亂」就超越了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華嚴經》稱為法身大士。

所以一定要懂得佛為什麼教我們修定,我們要怎麼修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光同塵,跟大家一樣,只要不著相就是修定。

《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原則,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修定,但在淨宗講這是修一心不亂。

什麼叫不取於相?不著相,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著相了。

隨緣用現在的話來講大家更好懂,隨順自然生態,那就不著相了,我們能一切隨順大自然的生活,這是最好的,不要違背大自然的生活。

可是一切凡夫總喜歡違背自然生態,感到自己很特殊,這是錯誤的。

破壞自然生態,破壞你的湛寂,這個損失太大太大,這在修行上會破壞你一心,破壞你見性,這才是真正的嚴重問題。

所以在原理原則上懂得了,我們就知道怎麼修。

《金剛經》好,文約義豐,全經文字不過五千字,義理非常豐富。

教人只是幾句話,你一生受用不盡,不但是一生受用不盡,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

它給我們的原則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修定。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吃飯,不要著吃飯的相,

有些人吃飯很考究,要講求色香味美,著相了;

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動心了。

你在吃飯裡面看到飯菜,你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吃得很舒服,所以吃飯是修一心不亂,吃飯是修定;

再者穿衣也是修定,接客也是修定。

菩薩道、菩薩行在那裡?完全沒有離開日常生活當中,這樣過日子就成就無上道。

因此你才曉得佛法之可貴,佛法要學。

第一個啟發我學佛的人是方東美先生,他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沒錯!

你要懂得怎樣去享受,湛寂是享受,是最高的享受,心地清淨。

從那裡下手?一定要放棄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放棄;

要放棄控制別人的念頭,所有一切眾生都有控制別人、控制環境、控制萬物這個意念,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你要想成就,要想見到一心,見到自性,這些障礙要懂得去掉,恢復到自然。

自然裡頭絕對沒有一念控制別的東西,你的心才真正恢復到清淨、平等、覺,你才能夠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懂得怎樣成就自己幫助別人。

所以這個道理懂得了,你才很歡喜去修定修慧,你才歡喜要遠離業障。

你不懂這個原理,你修學就有困難;

我為什麼要這樣修法,好像枯燥無味,他在這裡頭沒有法樂、沒有法喜,透徹明白了,修學就產生法喜。

由此可知,佛法重心樞紐還是在解門,

一部《華嚴經》這麼大的經典,清涼大師把它分做「信、解、行、證」四分,解分幾乎占三分之二,信、行、證在全經裡面只佔三分之一。

所以你不能透徹理解,你就沒有辦法修行,今天多少人修行功夫不得力,你要追究他的原因在那裡,就是他沒有理解,他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入,所以他修行功夫不得力。

然後才知道法師之可貴,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當中,沒有領導大家到念佛堂去念一天佛,沒有帶領大眾到禪堂去參一天禪,天天講經說法,你想想為什麼?解難。

明白之後做很容易,不必老師帶自己就會。

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

我最初接觸章嘉大師,就跟他老人家談這個問題,佛法是知難行易,那個「行」,說實在話,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你那一念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

你要懂得為什麼要轉過來、怎麼轉過來?這個可不容易,這是佛法將來的中心。

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都在你們年輕法師們身上,你們要認真的學。

怎麼樣才能學得會?用真心。

妄心是永遠有很多層的隔礙,一定要用真心,真心是「一念自性,體元湛寂」,念念為佛法,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為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要有一念想著自己,你這個教才能夠通達。

有一念為自己就變成障礙,佛來跟你講經說法,你也不會開悟,什麼原因?你本身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一念私心。

這是我們講得很粗很粗,這一念私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三大障礙,執著最嚴重,分別次之,妄想又次之。

下面說:『自性之心,用本虛靈』。

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去用真心,真心虛,你不能坐實,坐實就錯了。

這個道理,我們要仔細去看《楞嚴經》,楞嚴會上以阿難尊者做代表,阿難尊者就把這個心看作實在的,就坐實了。

所以佛問他心在那裡?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問真心、妄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心在那裡?

七處徵心是說明什麼?說明心虛。

有沒有?決定有。在那裡?找不到。

佛家最初就用法輪做標誌,現在講商標(MARK),我們佛法第一個標誌就是法輪,圓。

諸位曉得,圓一定有圓心,圓心在那裡?找不到,心是虛的。

你想想看圓的心要一實,這個圓就決定不能動,就動彈不得。

它是有心,但是心不是實體,所以它輪會動,圓會動。

這個圓,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在動,動的道理就是它心是虛的,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

說它有決定找不到,說它沒有,它是所有一切動態的主宰。

我們要用心學這個,心裡頭一絲毫東西存不得,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說的是心,由此可知,他絲毫執著都沒有。

懷讓禪師去參六祖的時候,六祖問他:「什麼物,怎麼來?」這話要用現在的話說,你是個什麼東西、你從那裡來?就是問這兩句話。

他答得很好,「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似」是說像一個東西那就錯了。

六祖肯定,你如是,我也如是。

這是什麼?見到一心、一念、自性。

自性什麼都不是,不可思議,說不出來,可是它真有,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主宰根源,這個東西沒有來去,本來是這樣的,不是像一切萬物有來由。

它沒有來由,沒有來也就沒有去,沒有生當然就沒有滅,這是我們一個人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

你懂得這個道理,瞭解事實真相,我們人有沒有生死?沒有。

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是轉變。

因為你有真心,你有自性,不生不滅,轉變生滅的現象是妄心在變化,你的真心從來沒有變化。

佛在楞嚴會上,就以我們人做例子,我們一個人身上那一部分是真,那一部分是妄;

我們能夠分別、能夠想像,這是虛妄的,我們六根根性,見性、聞性、嗅性、嘗性是真實的,永遠不變,不生不滅,這是從我們一個人身上顯示出真妄和合。

真的那一分是什麼?佛性。

你要明白了,在佛性上做增上緣,你這一生就成佛;

你不瞭解,在虛妄的識心上做增上緣,那就搞六道輪迴。

這是佛就我們一身,把真妄和合給我們指示得這麼清楚、明白。

所以用心要虛,心裡頭什麼都不能存,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能存,佛法也不能存。

這個意思,存就是有,分別執著不可有,讓你的心虛,虛就靈,靈是什麼?智慧。

不靈就迷惑,虛就生智慧,你心裡頭有東西就實了,你有牽掛、有憂慮,心裡頭真有東西你就迷了,心裡頭不能有東西。

佛在《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心裡頭不能有佛法,有佛法你迷了,你不會懂得佛法。

我們多少人研究經為什麼不開悟?

心裡頭有佛法,所以不會開悟。

我再告訴你:你心裡沒有佛法,你也不會開悟,為什麼?

你心裡還是「有」,你有「有」錯了,有「無」也錯了,有、無兩邊都離開,這個東西難!

世間一切法絕不能執著,有無兩邊都離開怎麼煉法?隨緣,隨緣我不著空;雖然隨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著有;兩邊不執著,這叫中道,這是佛菩薩行的。

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空,在我們六道裡面,四禪天以下著有,四空天著空,他不是行中道。

在佛法裡面講,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佛在楞嚴會上呵斥二乘人是「焦芽敗種」,指出他們錯誤的所在,叫他們回頭。

空有兩邊不著,才是真正的不著。

佛的涅槃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不住涅槃是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

雖然示現化身在這個世間,他又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不住生死。

涅槃、生死兩邊都不住,就是一念自性,就是自性起用,活活潑潑,它不是死的,這是佛法。

無論是空有,著了一邊就不是佛法。

佛法是覺悟之法,只要有一絲毫分別執著你就迷了,你就不覺,那那裡是佛法?所以要曉得,我們在日常當中,用心要用虛,自然就靈。

正如同惠能當初見黃梅五祖忍和尚時候所說,他講的話我們很羨慕,初次見面他告訴忍和尚,「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兩句話就是「用本虛靈」,他會用心,所以他的心常生智慧就靈。

他為什麼會靈?他「本來無一物」,虛。

所以佛經、一切經典,你只要念給他聽他都懂,他都跟你講解,他為什麼都通達?虛靈。

青蓮法師在講這部經的綸貫,一開頭說這幾句話用意很深,真善知識。

我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李老師教給我,一定要留意教理,不要留意他講經說法,也就是不要著他講經說法的相。

我們聽經總是好好的把老師講的記住,還要記筆記,怕忘掉,著相了。

那個學法你學一部經就只會講一部經,換一部經就不會了。

所以他教我,會學的人學教理,這幾句話是教理。

你教理通了的時候,一切經都通,那有這麼麻煩?不但一切經通,所有一切世間法你也通,為什麼?

一個根源發展變現出來的,你找到根,所有脈絡統統都貫通了,這是教理。

當然這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學得會,他老人家告訴我,如其不能,則不得已而求其次,留意教義;

教義就是一宗一派的,你能掌握這個原則,雖然不能全部貫通,能通一部分。

不是學一種你就會一種,那種孔老夫子不教;你看到《論語》裡說,學生如果不能夠舉一反三,孔老夫子不教他。

教一部就學會一部的,夫子不教,教一部你至少要能夠會幾部,老夫子看到才歡喜。

佛法尤其教人是「一聞千悟」,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最好的學生。

下面都是從作用上來說,這些話非常非常重要。

『無相無名』,

「無名」大家好懂,「無相」難懂,為什麼?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現象不是都存在,怎麼說無相?這是你的錯覺,真的是無相。

佛在經上把這個現象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什麼?「夢幻泡影」。

《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指一切萬法,這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頭。

是怎麼回事?夢幻泡影,假的,假相。

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多久?如電,電是閃電,佛用這個來比喻;實際上比閃電存在的時間還短。

現在照相機很普遍,每個人都很喜歡玩照相機,我玩照相機是初中一年級,很小的時候我就學照相,我從這裡面體會到佛講的生命在那裡?就是快門按下去的一瞬間,時間就這麼長,你再按一張的時候跟前面那一張不一樣。

佛給我們講,「生命在呼吸之間」,這說得太長,《華嚴經》講是「剎那際」,那是真的。

剎那際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講到這段經文再細細跟諸位報告,然後你才知道相不存在,佛家講不生不滅。

如果它本來就不生不滅,你說不生不滅,這話就沒有意義。

不生不滅是說什麼?生滅的時間太短,好像分不出來,幾乎是生滅同時,稱為不生不滅。

《仁王經》講的還是很粗,它講現象的存在,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

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還不止,比這個時間還要短。

一彈指經上講是「力士彈指」,身體很強壯的人彈得很快,像我們現在彈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這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來?這是佛的方便說,還不是真實說。

我們今天看電影,大家都曉得,一秒鐘鏡頭開合是二十四次,已經把我們騙得很迷惑,以為是真的。

這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而《仁王經》講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你怎麼會知道?

所以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剎那生滅的現象,我們今天看到好像它還存在一段時期,那是「如露」,露是什麼?相續相。

相續相是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相似,絕不是一樣的,你要瞭解這是相似的現象,絕對不是完全相同的現象。

這是無相,你還有什麼好著相?

你對於一切萬象上生起分別執著,你錯了!

佛菩薩為什麼得大自在?

他不執著,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沒有相。

「無名」諸位就更好懂,連中國老子都曉得,老子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名不是真的。

佛家講相是依他起,名是遍計執,在唯識講三性,唯有一念自性是圓成實。

你要講到依他起,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他起,我們要曉得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遍計執就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

所以你要曉得無相無名,你才能在名相裡面放棄分別執著。

因為你不知道,以為相是真的,名也是真的,就爭名奪利,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名跟相都是假的,你錯了!

所以先要認識清楚,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我們自己的行為就正確了。

底下講正確,正確是『絕思絕議』,你就入佛菩薩的生活境界。

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沒有思沒有議,思是念頭,議是言語造作,他沒有。

這是過真實的生活,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的生活,這個生活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空有兩邊不住,所以他是活的。

雖然自己「絕思絕議」,這是寂靜到極處。

大乘經講十地菩薩得「寂滅忍」,這最高的境界就是絕思絕議,跟這個相接近,沒有入真實的「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很高,我們知道無生法忍,在菩薩位次裡面是七地、八地、九地,我們說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

寂滅忍是法雲地下品,等覺中品,如來果地上品,清淨寂滅,自性圓滿恢復,這就是絕思絕議。

雖然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離開有,可是他『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他不住空;絕思絕議不住有,做一切眾生依止,他不住空。

「依止」就是依靠,是十法界有情眾生的依靠,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做眾生的依靠;

雖做眾生的依靠,又絕思絕議,所以他們得大自在。

我們知道經上常講佛菩薩自在,我們非常羨慕,《華嚴經》講十種自在,他自在從那來的?就這麼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根本。

上一次講《地藏經》沒有講這一段,那是為了趕時間準備到九華山,我看到這經文太重要,決定重新再講一遍。

這一部經我們也把它看作根本法輪,是我們修學重要的課程。

難得青蓮法師在綸貫一開頭,就這樣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他講經說法真的是從根本講起。

「作群生之依止」,群生是講有情眾生。

「為萬法之根源」,萬法就包含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礦物,太空自然的現象,無所不包。

這些現象是自性變現的,有情眾生是自性變現出來,無情眾生還是自性變現出來。

《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說這樁事情。

所以環境是會變的,也是剎那在變,怎麼變的?隨念頭變,這是佛經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這個地區一切眾生心善,環境就善,這個地區眾生心邪,環境也變邪了,山河大地看看都不順眼,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不對,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它變了,隨著人心在變。

西方極樂世界何以那樣的美好?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上善之人。

人人都是上善,他的環境怎麼會不善?道理在此地。

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地球環境,為什麼比不上一百年、兩百年以前?現在講自然生態被破壞,現代的人心沒有從前人的人那麼善良淳厚。

所以,諸位要懂得「境隨心轉」,這是真理。

山河大地隨心轉,我們居住的環境隨心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叫風水,不必去找風水先生來看風水,那個沒用處。

你的心善良,你居住的環境風水就變得很好,你心不善,好風水的地方你去住幾個月就會變壞,你的心把這個地方風水改變破壞了,這是跟你講真理、事實真相。

《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總綱領,「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識是念頭,心是自性,自性能現相,真心能現相,妄心在那裡起變化。

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所以它做一切有情眾生的依止。

諸佛菩薩明心見性,徹底瞭解事實真相,幫助這一切還在迷惑造業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明瞭,這是作群生的依止,但諸佛菩薩只盡義務,絕對沒有享受權利。

從我出家的那一天,我就說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在台灣「中國佛教會」,請我做弘法委員、設計委員,我就向佛教會建議,佛教是教育。

最近我又補充了一句,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佛教是教育,現在有不少人能接受。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社會上,他究竟是扮演什麼角色?他是那一號的人物?我們要給他定位,我給他說成釋迦牟尼佛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

世間人重視假名,所以我們要把他身份搞清楚。

我們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就要肯定,我們也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

只盡義務我們不落空,不享受權利我們不著有,這就是菩薩道,空有兩邊不住,你說我們多自在,多快樂!

《華嚴經》上十種自在,我們現在功夫不到,還享受不到,但是小的自在我們已經有了,已經感受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都是自性顯現,自性之心作用變現出來的境界,是一不是二,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不要說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還是自己一部分,我們要認識清楚。

所以對一切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他們有分別執著。

為什麼?他不瞭解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他跟我們有分別,我們跟他不分別。

像一棵大樹一樣,它是樹枝,它只看到它的一枝,沒有看到根,看到那一枝跟我這枝對立,我們不相同。

它只看到這一枝,它沒有看到根本,看到根本才知道原來是一體。

佛法看到根本,所有枝條是一體,枝條就不打架了。

盡虛空、遍法界是同一個根,一念自性,虛空法界森羅萬象是自性的起用,那有不能和睦相處的?

今天講多元文化,就求的是我們和睦相處,消除歧見,消除誤會,消除隔閡。

怎麼個消除法?找根,根找到之後所有問題都解決。

所以我給一些特別是外國不同宗教這些同修們,他們現在著重多元文化,我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是多元文化,《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多元文化,再說他們的宗教,上帝天堂也是多元文化。

信仰上帝不是同一個族群的人,不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你們在全世界宣揚,這些信仰上帝的人將來都生到天堂,這不是多元文化嗎?如何處理各種不同族群,能夠在一起和睦共存共榮,那是一套學問。

而佛經是大圓滿,能夠促進種種不同歸到一元,多元歸到一元,一元不礙多元,多元融通一元,這才是真正的美好。

並不是說一棵樹所有枝條都變成一條,那有這種道理?那是不可能。

各個發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共存共榮,知道是同一個根源。

隨著自己文化去發展,貢獻給整個社會,貢獻給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道,都是菩薩行,這才叫大圓滿。

這是人類,可以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願望,不知道從那裡做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這裡就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究竟號中道正空』。

「正空」,我們在佛經多半看到真空,此地用正,正就是真的意思;

用正空比較少見,真空常見,此地的正空跟真空意思一樣。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說到究竟。

在佛法裡面名詞,「號」就是名詞,稱為中道,稱為真空,這是講性。

『褒美稱第一義諦』,

什麼叫「第一義諦」?就是一念自性。

第一義,諦是真實的意思。

第一義諦,這個名詞大家不容易懂,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唯一的真理」,這大家好懂。

對現代人解釋,你盡可能用現代的名詞,古人在第一義諦的解釋,我們拿那個解釋跟人家講,愈講是愈麻煩,愈聽不懂。

我們真正瞭解這個意思,想想現代人他們那些名詞跟這個很接近,大家就很好懂。

《般若經》講「諸法實相」,不好懂,拿古人註解是愈講愈麻煩,我們把它變通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大家好懂,他一聽就明白,意思就清楚。

「褒美」是讚歎,讚歎它,稱它作宇宙唯一的真理。

這是說到真如自性的根源,佛經講「法爾如是」,它沒有來由,本來就是這樣。

再看第二段,我們也把這個文念一念︰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故古德云,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跟我們講法界的起源。

法界,諸佛菩薩所住的叫一真法界;

迷失自性的眾生,他所居住的叫十法界。

我們要明瞭,「十」不是數目字,是代表無盡,它是表法的意思。

《華嚴經》用「十」表法,

《彌陀經》用「七」表法,

密宗教典常用「十六」表法,

這是我們在大經上常常看到,像《無量壽經》講二百一十億,它不是數字,二百一十億不多,它是代表大圓滿,這些都不是數字,表無盡。

所以迷了,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說法界是怎麼來的。

『諸佛悟之』,

「悟」就是前面講的心性,一念自性,自性的體用。

《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

大是講性體湛寂,方是講現相,廣是講作用,方廣兩個字就是此地講的虛靈。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徹底瞭解事實真相,這就是悟,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

「諸佛悟之」,悟了以後他們的生活狀況,下面講『三身圓顯』,「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顯」是明瞭。

「三身」是法身,法身與一念心性的體相應,湛寂相應,報身與現相相應,應化身與作用相應。

這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明白了,他們的生活狀況,看看人家過的是什麼生活,人家那個生活是三身圓顯。

法身就是我們今天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不但是明瞭,整個融合成一體。

下面說:『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個境界是證得清淨法身。

誰能夠肯定契入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你就能夠入這個境界,你就證清淨法身。

入這個境界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所以你慈悲心自然現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你愛護眾生、關懷眾生、幫助眾生絕對沒有條件,如果有條件你還是迷,你沒有覺。

左手有痛癢,右手來幫它搔癢,還要去感謝它、還要談條件嗎?

談條件就是不知道,左右手是兩個,說我不是你,兩個分得清清楚楚;知道是一體就不談條件,沒有條件了。

無緣大慈,無緣就是無條件,你對待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幫助是沒有條件的。

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你自性變現,一體。

不但對有情眾生,對人、對一切動物,他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真誠的愛心。

不見性的人沒有,他的愛心是從情識裡流出來,不是真的,但真誠心流出來的,連動物都感動。

我們不瞭解事實真相,所以用的什麼心?虛情假意。

根本不曉得真心是什麼,你怎麼會用真心?

唯有佛跟大菩薩知道,權教菩薩以下都不知道,沒有見性,沒有見到真心,他怎麼會用真心?只有見到真性的人,他才會用真心,他的三身才圓顯。

什麼叫報身?

報身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

我們凡夫生活在煩惱當中,生活在憂患之中。

覺悟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他過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他跟我們不一樣。

這種生活與社會上地位高下不相干,與貧富貴賤不相干,有些過高度圓滿智慧生活的人,在世間是討飯作乞丐,所以他跟貧富貴賤不相干。

有些菩薩示現人王、天王,有些菩薩示現貧窮乞丐,多自在!

世間人把貧富貴賤看得那麼嚴重,想盡方法去爭取,佛法看是一律平等。

為什麼?自性變現的。

現富貴相大自在,現貧賤相也大自在,決定沒有差別,這個味道誰能懂得?不覺悟的人你給他講,他永遠想不通。

為什麼想不通?

想就不通,他不想就通了。

「想」是落在意識裡頭,那怎麼會通?你怎麼會瞭解事實真相?

離心意識,離思議,不思議就通達、就明瞭,就三身圓現。

應化身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落實,用今天的話講是落實,他真的去做,他不是空口說,不是在講理論,他真正是做到了,這是佛與法身大士、與大菩薩們和我們凡夫不同的地方。

『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

迷得深的是六道,迷得淺的是四聖法界。

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佛是天台家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見性,這是迷得淺的。

這個地方講迷得深的,是六道輪迴。

這說明一真法界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就是迷悟不同。

悟有淺深不同,所以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悟的淺深不一樣。

迷的厚薄也不一樣,所以有六道的不相同,六道裡頭每一道,這些眾生生活狀況也不相同,跟迷的淺深有差別。

同樣是在人道裡頭,為什麼有一些人一生過得很幸福,有一些人過得很辛苦,法相唯識裡面告訴我們,同生人道是「引業」,牽引著你到這一道來受生,這個業力叫引業;

生到人道,你一生的受用叫「滿業」。

兩種業力不相同,我們同生人道,引業是相同的,這一生的受用不相同,滿業不相同。

滿業是指什麼?

宿世所造作的善惡不一樣,修善你這一生得福報,作惡這一生過得就比較辛苦。

我們然後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自己定的。

所以真正明白事實真相,才懂得自作自受,這是事實真相。

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就一定要斷惡修善,這是自作自受,我斷一切惡,不善的果報自然就遠離;我修善,一切善福它自然就會來,你這一生享福。

更應當與佛結緣,與眾生結法緣,生生世世覺而不迷,我們學習境界才不斷向上提升,才會有進展。

如果不肯與佛結緣,不肯與眾生結緣,你福報享盡,你造作惡業,福享盡了就要往下墮落,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與佛結緣,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個人有福,真正有福。

他在有福報的時候,他會全心全力去修福,於是他的福報永遠享不盡,愈積愈多。

佛教給我們積功累德,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有情眾生當中福報最大,到如來果地智慧福德都圓滿,我們稱讚他「二足尊」。

「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圓滿,兩種都圓滿,在智慧福德裡面他是最尊最貴;

「尊」,就是尊敬的意思,值得人尊敬。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是什麼樣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

而我們現在世間人看到,他好可憐,他日子過得那麼苦。

我們一般凡夫三餐吃得很考究,還要吃點心,以為佛那種生活是苦。

佛那種生活是樂,得大樂,得大自在!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今天雖然享到富貴的生活,付出的代價有多少?你多操心,如何保持自己的富貴,天天患得患失。

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心裡頭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世間富貴人跟他怎麼能相比?你要是觀察到這一點你就明瞭,原來那個生活高明,那個生活自在,那才是真正大福報。

世間人貪圖這一點點名利,這一點點享受,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得不償失。

他失的是什麼?失的是定慧。

佛這種簡單生活是圓滿的大定,真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大定,他所起的作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你從這上想想看,世間人種種享受那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

他在這個享受當中過的是什麼日子?妄想、分別、執著,他在憂患之中過這種日子。

一般人看不出佛的福報大,二足尊,尊在那裡?樣子像個乞丐,過的那種生活,晚上睡覺連房子都沒有,吃飯到外面討飯,他貴在那裡?世間人看不出來,不瞭解。

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佛法,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讓他真正覺悟,好好想想,我們生活跟佛生活比較一下那個殊勝?你真想通、真想明白,你才肯放下。

放下不難,看破難,你明白事實真相難。

真正明白了,那有放不下的道理?才知道放下才是自在,放下才是真實智慧。

昨天晚上我們在光明山講演,他們出的題目是「消除業障」,現在大家都很關心,為什麼?用功不得力。

什麼叫得力、什麼叫不得力?

得力就是我們生活得自在,我們的生活過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過得很幸福,過得很美滿,那就是得力。

還是這麼辛苦,還是這麼多煩惱、憂慮、牽掛,這是不得力,它根本原因在那裡?

沒有瞭解事實真相,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修學佛法學得這麼辛苦。

這就是講經的重要與可貴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再進一步幫助他破迷開悟。

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就到這個地方,我們只要破迷開悟,自己就離苦得樂。

苦從那裡來?迷來的;

樂從那裡來的?悟來的。

真正覺悟了,樹下一宿,托缽維持生活,都得大自在、得大樂!他悟了。

迷的時候給你住在皇宮裡面,叫你作皇帝都不自在,你的日子都過得非常辛苦。

所以苦樂在迷悟,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迷悟有殊,而心性無別』,

你的真心自性與迷悟不相干,與苦樂也不相干,它始終是如如不動,那是真的。

末後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八個字要緊。

我們常常念著,你心量會拓開,遇到人事環境有了糾紛麻煩,你把這八個字念一念;甚至遇到災難,這八個字念念就消災免難,諸位試試看很有效果。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文章標籤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二集)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2

 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一面,從第二行當中看起,我們將文念一段︰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

 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

 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

 故古德云,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這一段前面雖然講過,但是意思沒盡,我們在此地再補充一些。

 這是說明法界的起源,在一切法裡面這都屬於根本法,這是真實智慧。

 法界怎麼源起的?

 就在迷悟。

 悟了自性,所現的我們稱一真法界,

 迷了自性,所現的就是十法界。

 「十」不是數字,代表無量無邊的法界。

 何以故?

 每一個眾生現一個法界,眾生無邊,法界就無邊。

 不但每一個眾生現一個法界,我們今天明白事實真相是念念現法界,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法界,就現一個法界。

 諸位仔細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我們人在這一生短短幾十年當中,法界都不相同。

 天台大師講《法華經》,給我們說「百界千如」,就是把這樁事情明顯的告訴我們,我們要從這句話悟入,才能夠得受用,才能夠真正契入事實的真相。

 可是念念不可得,因此法界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這個道理很深。

 不但沒有名,連相也沒有,前面講得好,「無相無名」,

 相是依他起性,所以沒有,是夢幻泡影,

 而名是遍計所執性,更是虛妄的。

 唯識家看透事實真相,他唯獨承認宇宙之間有識,除了識之外什麼都沒有。

 你們諸位想想,識是什麼東西?

 唯識家解釋,識是了別、分別。

 我再跟諸位透個消息,你們去想想,識就是因果不空,識是能變,所有的境界是所變。

 我們講因果不空,諸位想想,能變、所變都包括在裡面,就是這個道理。

 他的觀察非常深入,他的觀察很正確,但是諸位要曉得,它不是第一義,它是第二義。

 第一義是什麼?

 第一義是自性,是識的體,識的體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佛經常用寂靜、寂滅這兩個字來形容它。

 所以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因果不空是從轉變上講,從事上講,宇宙之間就這兩個東西,其他是所變的,全是虛妄的。

 『諸佛悟之』,此地的諸佛就跟《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同一個意思。

 圓初住以上都稱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稱為諸佛,他們破一品無明,見一分自性,這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六即佛裡面的分證即佛。

 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是用真心,真心就是自性。

 前面一段講的四個字,我們一定要記住,自性的體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虛靈」。

 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中國儒家、道家的聖人都懂得用「虛」,高明到了極處。

 你要用實就錯了,用要虛,譬如房子,房子因為空虛,我們才得其用,假如房子裡面是實實在在的,我們不得其用。

 你細心想想,凡是真能發揮大作用都是虛的,所以用心要虛,心裡不能有東西,六祖惠能講的「本來無一物」,高明到了極處。

 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他?

 我們心裡有一物,這就壞了。

 有一物就不靈,靈是智慧,無一物就是智慧。

 惠能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

 心虛,虛就靈,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對人對事對物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真心起用,這就是「湛寂虛靈」,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這四個字我們如果真的得到,會用了,恭喜你,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悟之」,你覺悟了。

 你悟了你就是諸佛,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得到的是全部。

 為什麼?

 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的,你見性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受用。

 下面講顯現的『三身圓顯』。

 「三身」,第一是法身。

 「法身」是什麼?

 就是「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到那個時候你肯定了,因為你看清楚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

 如同我們一般人作夢,在夢中忽然覺得我在作夢,整個夢境都是我自性變現的。

 夢境是妄,能現的心是真,所現的相是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妄不二,真妄一如。

 如果你從夢境裡頭醒悟過來,我們現前虛空世界不就是如此嗎?

 這是一悟一切悟,可是諸位要曉得,一迷一切迷。

 「報身」是什麼?

 報身是智慧,般若智慧現前,對於虛空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這叫報身。

 「應化身」,我們今天這個身體是應身,佛有應身,我們也有應身,不同的是什麼?

 我們的應身是六道裡善惡果報感應,

 佛菩薩的應身是應眾生所感而現身。

 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現身是「依他起」,這個「他」,當然最根本的他是自性,另外一個他就是眾生之感。

 眾生有感,如果沒有自性佛不能現身,有自性沒有感,佛也不現身,所以佛菩薩現身,感是兩個,自性跟眾生之感。

 我們現身也是兩個,也不能離開自性,離開自性怎麼會有身?

 這不可能,這是根源;

 但是我們雖有自性,如果沒有善惡業報也不能現身。

 所以我們的身是業報應身,

 諸佛菩薩是眾生之感而應身,

 他自己的業報已經消除,業障消盡了。

 法身就是虛空法界,

 報身是圓滿的智慧,

 應身是大德大能。

 雖然應現,他與自性的體、德完全相應,這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天天教化我們,他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

 他與湛寂虛靈相應,我們凡夫縱然做佛的學生,跟佛學習不能見性,我們的心行跟湛寂虛靈相違背,道理在此地。

 然後你才明瞭,佛菩薩慈悲是我們說他慈悲,他有沒有慈悲的念頭?

 沒有。他要是有慈悲的念頭,他是凡夫,他起心動念了,他跟湛寂虛靈就完全相違背。

 慈悲是我們說的,我們眼睛裡看到他慈悲,但他沒動心、沒動念頭。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佛菩薩起心動念,跟我們一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佛菩薩看作人,把他貶低了,這是我們常用自己的心去度別人,也去度量佛菩薩。

 所以佛菩薩的境界,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得到。

 這個地方好,一開頭就把綱領告訴我們,這才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

 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我們把它說穿,這部大經自始至終說的是什麼?

 也不外乎「湛寂虛靈」四字就說盡了。

 我們要落實,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真法界與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四個字。

 聖凡之別就在迷悟,悟了就是一真,迷了則有六道循環,我們講六道輪迴。

 可見得六道之體是湛寂,六道之用也是虛靈,因為我們迷了,不知道它是湛寂虛靈,我們被污染,不清淨,我們失掉平等。

 《無量壽經》的經題教得好,清淨平等,清淨與湛寂相應,平等與虛靈相應。

 由此可知,我們修學從那裡學起?

 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清淨心。

 清淨心是不動感情,心裡確實沒有七情五欲,你就不受染污,你就與清淨相應。

 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欲是財、色、名、食、睡。

 你心裡沒有,事沒有妨礙,事事無礙。

 心裡決定不能有這個東西,你心清淨與湛寂相應,這是佛菩薩。

 在日常作用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對事、對物平等,沒有分別心和高下心,平等,這就是虛靈。

 我們能用這種心態,這與基本相應了,然後你在佛法裡面無論修學那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你也才體會到佛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我們今天在平等法門裡面,為什麼會產生高下?

 就是我們與清淨心、平等心差別很大,也就是不相應的幅度太大了。

 不相應的幅度大小、差別,各個人都不相同,佛家講利根的人差別幅度小一點,鈍根的人差別幅度大一點。

 如果用九法界來說,菩薩差別最小,聲聞、緣覺差別再大一點,差別最大的是三惡道的眾生,道理在此地。

 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修學雖然很用功,費了許多的時間與精力,依舊功夫不能得力。

 我們不知道不得力的原因在那裡,這對修學上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困惑,我們很想成就但不能成就,很想相應總是不相應。

 於是我們就體會到,佛教給我們讀誦大乘,這很有道理。

 佛又勸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靠讀誦悟入,實行沒問題,但時間較長,不一定到那一天你才開悟,才大開圓解。

 如果遇到善知識,他來誘導我們,他為我們講解,會把我們開悟的時間提前,好處在此地。

 譬如,原本你自己讀誦需要十年開悟,遇到善友你五年就開悟,時間上節省一半,而利根的人更快,一、二年他就開悟。

 什麼叫開悟?與湛寂虛靈相應,

 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

 迷悟雖然不同,心性沒有差別,

 心性不隨迷悟,心性的體用都不隨迷悟,所以它不變;

 覺悟的時候,心性的體用是湛寂虛靈,迷惑的時候,心性的作用還是湛寂虛靈。

 再跟你說法界在那裡?

 法界根本沒有,前面講「無相無名」,這是真的。

 這個意思很深,要很細心的體會,你能體會到一分,你就有一分受用,體會到兩分,你就有兩分受用,這是真正做功夫,世間人講真正做學問。

 真如本性不隨迷悟,可是它在起作用的時候,悟就顯了,迷了就不顯,不是說悟了它就有,迷了它就沒有,沒有這個道理。

 這種說法很難講,佛法講迷了就是失掉,失掉是比喻話,不是真的,那裡是真的失掉?

 楞嚴會上世尊告訴波斯匿王,真心自性就在你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不知道。

 這是說明雖迷它並沒有失掉,所以我們叫迷失,你不認識它等於失掉了。

 但是雖迷,它照樣起作用,在眼是見,在耳是聞,悟是這個作用,迷還是這個作用。

 可是迷悟,你的感受不一樣,悟是清淨、平等、覺,迷恰恰與這個相反,迷是污染、不平等、不覺。

 古德這句話是真話,「虛空世界,悉我自心」,自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前面講一念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自性。

 這個意思在夢境當中比較容易體會,你在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豈不是一念自性變現的?

 整個現象就是一念自性。

 我們自己悟入,自己天下太平,會不會受別人的牽連?不會。

 什麼人會受別人牽連?迷人。

 悟的人不受牽連,天下大亂他也不亂,世間污染他也不染。

 如果天下亂他也亂,世間染他也染,這個佛學了還有什麼好處?

 佛法可貴之處在此。

 所以這是九法界眾生一定要學習的,必須要接受的佛教育。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的話說得正確,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曉得,不懂得的人不知道,社會大眾不瞭解佛法,把佛法看輕了,那裡會曉得佛法這麼重要。

 這個世間問題很多,大家都在思考想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

 不能解決,然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佛法,但是他不知道。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它真實不虛。

 我們怎麼學習?

 就在日常生活中細心去體會,漸漸的落實,作法就是用《無量壽經》經題的「清淨平等覺」這個原則。

 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你自然就覺悟。

 我們今天功夫使不上力,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還沒有用清淨心、平等心。

 所以經本展開在面前意思透不出來,不但經本意思透不出來,古大德註解擺在面前意思也透不出來。

 你要問什麼原因?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一切人事物沒有用清淨平等心,你果然用清淨平等心,你就覺悟了,一展開經本就是無量義。

 別說佛經、註解無量義,你拿小朋友念的幼稚園課本,小貓叫、小狗跳也無量義,小貓、小狗跟你講兩、三個鐘點,也講得津津有味,這是因為沒有一法不與湛寂虛靈相應。

 昨天在《華嚴經》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兩句話,這部經上只講八個字。

 《中觀》裡面講十六個字,加上「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意思就更明顯了。

 諸位仔細想想,這還是湛寂虛靈,意思完全相應,只是說法不同。

 從另一個方法來講,只要我們聽清楚、聽明白,契入了,就入解脫門。

 「解」是把我們的迷惑解開,

 「脫」是把我們一切的虛妄脫離,這就是入佛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這一段是說明法界的起源,法界從那來的,我們要搞清楚。

 現在世間許多科學家講的,用隔靴搔癢這個比喻都太過分,實在講差得太遠太遠了,他們所講的連邊際都沒有摸到,怎麼能解決問題,只給世界帶來更多的麻煩、更多的糾紛。

 佛講得沒錯,這是愚癡,沒有智慧之過。

 底下這一段文字比較長一點,我們把這一段念下來︰

 【考善惡報應並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貫諸法】

 這是佛陀教學的原理。

 【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

 這是《華嚴經》的一首偈,這首偈很有名,古大德時常引用,不讀《華嚴經》的人,也有很多人知道這首偈。

 【起信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相】

 『摩訶衍』是梵語,翻譯作大乘。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此意也】

 這是引經論來做證明。

 【是則地藏菩薩所云: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門之指爾】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這段是說佛法的根源。

 佛憑什麼說法、依據什麼來教化一切眾生?

 這是佛法的根據。

 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是根據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眾生說種種法,也不離開這個原則。

 佛家教學理論的淵源,你要把這個淵源認識清楚了,你才承認佛家所講的法是正法,對這個正字的標準你才會有個概念。

 我們講佛法是正法,邪正的講法、邪正的標準在那裡?

 此地文字不多,但跟我們說得很清楚。

 『考』是考察,仔細去觀察。

 『善惡報應』,十法界裡面的事情。

 『並是惑心』,「惑」就是佛法講的無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無明變現出來的。

 所以破無明才見法身,才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

 可是說這些話,我們要懂得它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些話你不能坐實。

 你如果坐實,真的有個十法界可以超越,真的有個一真法界可以得到,你就錯了。

 你存這個念頭,你永遠出不了十法界,你永遠不能契入一真法界,所以你要從言語文字裡面體會它的真實義。

 實在講,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一真法界,這個說法眾生聽到會嚇到,這是跟你講真的。

 前面講「無相無名,絕思絕議」那是真的,但是我們凡夫聽了這個說法,那個不害怕?

 我們怎麼辦?

 佛的說法善巧方便,高明!

 有六道、有十法界、有一真法界,這是對初級、中級而說。

 但對高級不是這個說法,雖然也是這個說法,意思不一樣。

 這是無明變現的,也就是你迷了才有這個現象。

 『既本一心而貫諸法』,這是原理。

 諸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是一念自性變現的,這就是「一心而貫諸法」,因此諸法那有不圓融的道理?

 你說你不能度外教,你不能度邪惡,沒這個道理。

 為什麼外道、邪惡都可以度?

 佛菩薩能降伏毒龍,

 毒龍是什麼?貪瞋癡。

 為什麼他們遇到都沒有困難?

 他懂得一心而貫諸法。

 這句話你們聽懂沒有?

 你只要用一心,所有一切法都貫通了。

 我們今天不能通,就是三心二意,所以不能通。

 一心現一切諸法,大家知道,《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唯心所現那是一心,一念自性,現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一真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念心性現的。

 我現在用一心,一念心性所現一切諸法貫通,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全通了,一心就貫通。

 佛法的修學,我們在古人傳記裡,不要說古人,距離我們近一點的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一個曬蠟燭的和尚,他叫持律法師。

 這個人到阿育王寺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拜了三年他就悟了,一切就通了。

 他是沒有智慧、沒有念過書,其笨無比的人,在道場沒人瞧得起,後來居然能做講經說法的法師,他為什麼會有這個能力?

 三年拜佛一心現前,一心能貫諸法,所以一切經典他拿到手上沒有困難,他都通達。

 古代禪宗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他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貫通了。

 你們展開《金剛經》,五祖給他講多少?

 四分之一都不到,沒講多少他就明白貫通了。

 為什麼?一心。

 他平常對人、對事、對物就用清淨平等心,所以一聽一接觸,他就明白。

 我們今天修學,什麼最重要?

 一心最重要。

 特別是修淨宗,《彌陀經》告訴我們,我們修學的目標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淨宗的功夫就這兩句話八個字。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心不亂就跟湛寂相應,心不顛倒就跟虛靈相應,它會讓我們功夫得力。

 你明白了就能放得下,放下的是什麼?

 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三心二意。

 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放下?

 對於這個道理沒有透徹,不知道。

 這裡面的真實利益,你要是明白清楚了,則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會用一心,你會用真心。

 所以我們才真正瞭解,修學的關鍵在乎你會不會用心,這個心是講真心、是講一心,一心裡面所含的內容是盡虛空、遍法界。

 這個講法很抽像,我們很不好懂,我們初學必須要把它的綱領抓到,我們在修學裡提出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大家好懂。

 這十個字在一心裡面,而一心是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對人對事之中。

 諸位要曉得,這十個字是一貫的,正是《華嚴經》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譬如我們講真誠,真誠裡面就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少一樣就不叫真誠;

 說清淨,清淨裡面一定有真誠、平等、正覺、慈悲,少一樣也不叫清淨。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雖說了十個字,實際上是一樁事情,這叫一心。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無非是「一心而貫諸法」,所以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的知見是正確的,一點錯誤都沒有。

 佛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並不希奇,他有我們也有,一切眾生個個不無。

 佛心清淨平等,佛並沒有說我有智慧,你們愚癡,我很高,你們很低,他沒這個念頭;

 我有你也有,我悟了你在迷。

 我悟了,我的智慧沒有增加一點點,不比你多;

 你迷了,你的智慧並沒有比我少一點點,我們完全是平等,所以佛沒有高下心。

 他認識這個事實真相,雖迷並沒有失掉,雖悟也沒有增加,不增不減。

 所以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心態,就是這五句十個字。

 處事待人接物在事相上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八字,我們用「念佛」做總歸結,為什麼?

 不念佛,你不能得到真實究竟。

 怕的是你再一次生死,一個隔陰之迷又迷惑,又麻煩了。

 我們如何能保持不再迷、不再退轉,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到極樂世界。

 能不能去?決定能去。

 為什麼你這麼有把握?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一心貫之,怎麼不能去?信心充滿了。

 回到極樂世界我自己的家,自己家怎麼不能回去,那有這種道理?

 如此,你信心才會足,你才能決定往生。

 一般人不能往生,那是阿彌陀佛的家,不是我的家,恐怕阿彌陀佛不讓我去,我自己造的罪業太重,恐怕阿彌陀佛拒絕我。

 他懷這個念頭,不是阿彌陀佛不歡迎,他自己不敢去,這沒法子,因為佛不會拉你去,這些道理、事相,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一心而貫諸法」,佛就憑這個說法。

 『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

 這句話說出來,佛道或者佛法是什麼?

 我們遇到人家問,總能說得上來,要說得讓人點頭,說話要有技巧方便,要說得讓人聽得懂,如果說的法人家聽不懂,你不就白說了。

 他是什麼程度,淺的程度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深的程度我們說深一點不礙事,他能體會。

 淺的人不能深說,深的人也不能淺說,淺說他瞧不起,佛法原來是這樣,他輕慢了,要應機說法,你要懂得觀機。

 而且一面說一面還要看他的表情,看他能夠領悟多少,看到他不能領悟,馬上就改成淺說。

 昨天晚上講的這段經文,你們想想看,你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要照他的講法不好懂,講的有沒有錯?

 沒錯。

 可是你對現在人講話,愈講叫人愈迷惑,我們就換一個方法來講,大家就好懂了。

 所以應機是活潑的,非常靈活。

 佛講經與孔老夫子教學,可以說有共同的原則,「就近取譬」,譬喻愈近愈好,愈是現前的愈好,大家就容易理解。

 現在科技很發達,科技的常識幾乎人人都有,能以這個做方便,一說,大家就很容易體會到。

 一切法真的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都是真實相,誰能看得出來?

 如果佛不說,我們決定不能體會。

 佛說了之後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佛講的話有味。

 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我們明白了,明白就是看破,之後這才放下。

 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了,恢復到一心,恢復到清淨,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受用。

 所以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根源是「以心為道」,現在學術界講的「唯心與唯物」,他們講的唯心,不是佛家講的這個心,佛家講的心他們不知道,宗門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世間人講的心意思很淺,把什麼當作心?

 能夠思惟想像的,認為那個是心。

 那個東西是什麼?

 佛法講是第六意識。

 「唯心唯物」的心是講第六意識,它不是真心;

 別說真心,連第八識都不曉得。

 阿賴耶識比第六意識殊勝太多了,幾個人懂?

 所以說佛法是唯心,實在講他們概念裡面依舊是錯誤的。

 佛法裡講的心性是真不好懂,你真懂得,就是我們常講的「你看破了」。

 看破那有不放下的道理?

 你還沒有放下,肯定沒看破。

 為什麼?你不識貨。

 所以真正看破是決定放下,沒有不放下的。

 再給諸位說,真正放下的人未必看破,真正看破的人是決定放下。

 放下是事,看破是理,事上完全做得很圓滿,理未必通達,理真正通達事那有不圓滿的道理?

 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

 我們要常常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才會有進步,好像讀書要常常參加考試來檢驗自己的成績。

 佛法修學的成績是什麼?

 放下,這是你的真功夫,這是你的成績。

 如果覺得我今年比去年放下不少了,表示你有進步,你智慧開了,你看更深入一層,你就又放下一些。

 要不斷的放下,徹底放下,放得乾乾淨淨,那是什麼境界現前?

 湛寂虛靈圓滿的現前。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所放下的是湛寂虛靈裡面的障礙,統統放下之後,這四個字圓滿現前就圓成佛道,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這是佛說法的根源,我們知道了,我們對於佛法信心才會堅定,決定不會改變,會改變是你對這個道理沒有搞清楚,你不曉得佛是根據什麼說法的。

 下面引用《華嚴經》中一句偈子來證明。

 佛說『心如工畫師』,「工畫師」是我們今天稱的畫家。

 畫家的畫是怎麼畫出來的?

 先是心裡面有,然後他才能畫得出來。

 我們中國古人畫竹,「胸有成竹」,你心裡面沒有,你怎麼能畫得出來?

 『造種種五蘊』,「五蘊」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

 五蘊是一切法的歸納,我們用相宗的《百法明門論》來說,諸位就很清楚,很容易體會。

 五蘊展開是百法,百法歸納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

 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也就是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真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的真相。

 我們真正用功的人,宗門教下都不例外,修行的綱領原則,佛法講總持法門,就是「作觀」。

 觀是什麼?

 日常生活當中念念去觀察,你在一切事物裡看到不生不滅,看到不來不去,你就恍然大悟。

 你在作觀的時候,這是宗門講的疑情,疑情不是懷疑,是做這種功夫而沒有入這個境界,這時候叫疑情。

 我看一切法在面前,眼所見耳所聞,六根所接觸的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怎麼觀法?

 《金剛經》教給我們「如露亦如電」,用這個方法行。

 現在大家喜歡照相,我時常用這個比喻,照相按快門,整個現象就是那一剎那,你再按一次,第二個剎那跟第一個剎那決定不同。

 你說我在這不動,現象在現前,大家也不要動,我按第二次,其實就不同了。

 為什麼?

 每一個人細胞新陳代謝不相同,念念都在新陳代謝,怎麼會一樣?

 我們人不一樣了,前一念跟後一念不一樣。

 物也不一樣,物也改變了,我們曉得物體是原子、電子、粒子集合而成,它裡頭也產生很大的變化。

 我們昨天用光波來做比喻,億萬分之一秒裡面就已經起變化,所以說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的意思是生滅同時,它的速度太快,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看到它的生滅,但是它還是有生滅現象,這是講真相。

 所以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真就不變。

 它會變,變的速度之快是我們沒辦法想像,這是不可思議。

 所有一切境界相都在變,決定沒有不變的,只有「湛寂」不變,湛寂是體,「虛靈」也不變,虛靈是智慧,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不變的。

 凡是變的都是夢幻泡影,凡是變的都是了不可得。

 不可得自己起個妄想要去得,妄想是能得的心,就是連妄想都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東西放不下?

 最近有許多人講明年經濟更要衰退,可能經濟總崩潰,你聽了怎麼樣?

 感覺到恐慌、恐懼。

 我聽了怎麼樣?

 不可得!興旺不可得,衰退也不可得,你心是平的。

 怎麼過日子?

 佛教我們修福,只要你有福報,興旺的時候你有福,衰退的時候還是有福,你不懂得修福就錯了。

 所以當你現在有力量的時候拚命修福,你才懂得有福的人走到阿鼻地獄還享福,這都是跟你講事實真相,你若是不明白、不相信就沒法子,所以一定要修福。

 福要怎麼修?佈施。

 不要等到經濟總崩潰,你一大堆鈔票變成廢紙了,想修福也修不成,這很可惜!

 所以一定是抓住機會及時修福,你的福報就享不盡,佛給我們講的都是事實真相。

 『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

 前面兩句是比喻,後面兩句在說法。

 佛法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說世出世間法統統是心造,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是講各人受用,你的受用不同是你的妄想變現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受用是相同的,那是最殊勝的受用。

 我們也可以說,唯心所現就好比講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是最美好的;

 而唯識所變,我們要把自然生態改變,隨著自己意思去做,那就跟原來的生態環境有差別,你的享受落到情識裡面,你有好惡,但自然生態沒有好惡、沒有情執,那是真實智慧。

 我們今天看到庭院,樹木自然生長得很好,他偏偏剪成各種怪樣子,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可是他自己覺得很美。

 我們到原始森林裡面去看,覺得原始森林之美超過人工,人工如何盡心的雕琢比不上大自然。

 真正能夠欣賞大自然,這是高人,喜歡雕琢的是俗人,世俗人喜歡人工,高超的人喜歡自然,回歸自然,這是雅俗不同。

 諸位同修在此地修學,我聽說外國的使館,要你們在新加坡拿到准證兩年之後,到國外旅遊簽證就很容易拿到。

 拿到之後我們可以組團到澳洲、紐西蘭,去欣賞還沒有被破壞的自然景觀,不一樣,到那個地方真的是流連忘返。

 澳洲柏斯小城的道場,我看了很喜歡,他們三位法師到這邊來訪問我,他們有一塊土地面積很大,有九十六英畝,二十幾個人住在那裡。

 他們的佛堂、寮房,連馬路都是自己建,沒有找工人,我看了很佩服,都是出家人動手自己做。

 一個人一間小寮房,不是連在一起,一個房間多大?

 如果算平方米的話,大概只有六、七個平方米。

 這個寮房到那個寮房走路要走五分鐘,他們過原始的生活,裡面沒有燈,晚上點蠟燭。

 那麼小的房間自己建的,很有味道。

 與山上野獸為伍,附近有打獵的,野獸也很聰明,這個區域是保護區,人不敢進來打獵,野獸都跑到保護區來,一起共同生活,很有意思!所以一切回歸自然,保持原來的狀貌,比人工雕琢要美得太多。

 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要懂得、要認識它的真相,它是由心造的,這是舉經做證明,佛說法是以這個為依據。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菩薩也說:『有法,能起摩訶衍信相』

 「有法」,就是有方法能夠令人生起大乘的信相。

 「相」就是生起信心的一個表現,

 人迷有迷的樣子,覺有覺的樣子,信有信的樣子,不信有不信的樣子,「信相」就是生起大乘信心的那個樣子,那種形相。

 『所言法者』:什麼方法能生起大乘的信相?

 『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心」不是意識心,是講一念自性,跟《華嚴經》講的「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與那個心是一個意思,這是菩薩說的。

 你對於一切世出世間法明白,你的信心就生起來。

 生起信心的現象是什麼?

 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回歸自然」,不再搞人工的雕琢,回歸自然了。

 宋朝朱夫子讀書詩裡講「綠滿窗前草不除」,那是什麼味道?

 現在修剪得整整齊齊的,古代是隨它自己長,這兩種味道可以去品味品味。

 兩種味道就能看出兩種不同的心相,一個心是完全平靜,清淨平等,另一個心裡有分別執著,有嚴重的情執。

 這兩種人心情、心態、性格,一看就瞭然,就明白。

 所以高人無心,無心就是沒有世間這種心態,沒有世間人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他無心。

 無心那個心是真心,決定沒有絲毫造作,沒有絲毫意思,所以這個心應用是沒有障礙,叫無障礙的法界,就因為他一心貫通諸法,所以無障礙。

 眾生的心,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在無障礙法裡面自己製造許許多多的障礙。

 障礙本來沒有,是自己妄想造作出來,這叫自作自受。

 在這種種障礙就現了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眾生苦從那裡來的?

 我們搞清楚了,必定會超越,就是把這個念頭息掉,苦就沒有了。

 這一點我們同修要特別注意,一個人不管怎麼精明,不管怎麼能幹,必定受別人的擺佈,你自己做不了主。

 這是到你快死的時候,你全身一點力氣沒有,別人把你翻過來,你就轉過來,把你倒過去,你就倒過去,你那有什麼能力?

 這不是完全受人控制和擺佈嗎?

 你才曉得那叫真可憐!誰能逃得過這一關?

 特別是這一生在世跋扈欺負別人的人,你到臨終的時候,你的冤家對頭都來了,你能不受人家擺佈嗎?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警惕,我們絕不受人家擺佈,生死自在,預知時至,不要生病,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絕不受人控制,你得大自在!

 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憑什麼能做到?一心就做到。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心就做到,有心就做不到。

 有心造業,無心不造業;

 無心是隨緣,有心是攀緣;

 無心是隨其自然,

 有心是要自然隨順我,

 你不能隨順別人的意思,那就很麻煩。

 我不要求別人隨順我的意思,我就可以擺脫不隨別人的意思,自己才做得了主宰。

 大乘教裡面給我們的啟示太多了,我們怎麼能不讀?

 經論都有這個意思,證明所講的有理論依據,有聖教做依據。

 再看這部《地藏經》,

 『是則地藏菩薩所云』,這是地藏菩薩講的。

 『一切諸法,從心所起』,

 這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心」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可以看作真心,也可以看作妄心。

 「一切諸法」,如果諸法是說一真法界的諸法,就是唯心所現,如果是說十法界的一切諸法,則是唯識所變。

 唯識所變還要有一個唯心所現,如果心不現你怎麼變,你就沒得變,心現了以後你才能變。

 就像我們花草樹木,花草樹木本來就有,那是譬喻唯心所現,你把它剪成自己喜歡的,那是唯識所變。

 唯識所變還要依據唯心所現,心若不現,這個地方沒有樹,你就沒得剪了。

 『與心作相』,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識,就是識變,特別是講十法界、六道,所有的相都是眾生妄想變現的。

 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善有惡,善的境界從那裡變現?善心所變現;

 惡的境界從那裡變現?惡心所變現。

 佛給我們講大的區別,三善道、三惡道,這最明顯的,你要懂得,大的區別如是,小的區別也不例外。

 我們跟人接觸笑臉迎人,就變現善境界,彼此都很歡喜。

 冤家對頭你對他笑,他對你的意念也就會好轉,就算極其親愛的人,每天板著面孔看他,也會變成冤家對頭,都在你那一念之間。

 你才曉得外面境緣,《靈峰宗論》裡面蕅益大師講,外面境緣沒有好醜,你要懂得好醜在自己的心,你不要搞錯了。

 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會怨天尤人,你懂得這個道理,原來完全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你才瞭解事實真相,你才會懂得怎樣做人處世,這叫學佛菩薩。

 『和合而有,共生共滅』,這真的把事實真相說出來,這是經論裡面所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生滅是講所變的相的生滅,不是所現有生滅,

 唯心所現的沒有生滅,唯識所變的有生有滅,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

 為什麼諸佛的淨土叫一真,真就是沒有生滅、沒有變化。

 為什麼他不變?

 他不用識心,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就不變。

 我們為什麼會變?

 因為有分別執著。

 他們是隨順自然,我們是改變自然,改變自然則有生有滅,隨順自然則不生不滅。

 所以我們錯了,十法界裡面我們常講的九界眾生,總是想改變自然隨順自己的意思,這是大錯特錯!

 這個意念就是無明、就是迷惑,

 因為有這麼一個意念,所以才變現出分別執著,落實在生活上是造業,造業當然就感得果報,這就是所謂善惡報應統統是惑心,迷惑了,所以這種現象與心和合而有,共生共滅。

 下面這句話說得好,

 『同無有住』,但是這個大家不知道,幾個人曉得?

 曉得這句話的人,就醒悟過來了。

 住是什麼?

 現在的話講是「存在」。

 「無有住」,同是虛幻而不存在,正是《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那裡有事實?

 為什麼說同無有住?

 下面解釋:

 『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

 《金剛經》上比喻「如露」,如露是比喻相續,「如電」給你說明真相。

 雖是相續,諸位要曉得,相續相是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只是相似,並不完全相同,前念跟後念相似,沒有完全相同的,決定找不到,在一切人事物裡都找不到,它的變化是剎那剎那在變,速度快極了,永遠不停。

 『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這是我們凡夫所看,論裡面叫做幻有、妙有,就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真空不空,是說能現的心性,湛寂的心性是真空為什麼說不空?

 能現一切現象,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能現,所以說它不空。

 「妙有非有」是講所現的境界相,眾生在識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

 「有」是妙有,不是真有,是夢幻泡影。

 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實的世界是什麼?夢幻泡影。

 所以我們何必在夢幻泡影裡面造業?

 這就錯了!你在夢幻泡影裡面隨順,學佛菩薩的「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

 我們在這裡建道場,要知道道場也是鏡花水月,可別執著。

 這個道場是我建的,我有好多功德,錯了!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廟,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你有什麼功德?

 決定不能著相,不著相是功德,你真的得大自在,你一著相就錯了,就迷了。

 所以一定要學佛菩薩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而無作是說你決定不執著,心地清淨;

 無作而作,雖然知道是夢幻泡影,我們遇到這個緣還要盡心盡力的做,不能說不做。

 不做了,眾生不得利益,為了利益眾生我們要做,雖做而不著相,所以作跟無作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眾生的麻煩,是他做了就著做的相,據為己有,這個麻煩大了。

 佛菩薩做,雖做而不著相,所以他捨棄得乾淨俐落,連個念頭都沒有,這就正確。

 所以要曉得暫時為有,它是暫有不是真有,不是永遠的有。

 『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門之指爾』,

 「指」是指歸,也是宗旨。

 到這一段這是講佛法的根源,佛依據什麼而說法,佛給我們說的是什麼法,值不值得我們學習?

 這是關鍵。

 瞭解之後,真的大乘信相就生起來,熱愛大乘,歡喜佛法,他真生起來了,若不瞭解這個真相,怎麼勸他都是隔了多層。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1 / 58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憨山大師 (取自..思歸集)

(字德清,蔡姓,金陵人,十九出家,專心念佛,一夕夢阿彌陀佛現身空中,自後常若在目,參究向上近十年,乃大悟,已而隱於嶗山,其地素不聞法,久之三歲孩子皆知念佛,聖慈太后,歸依座下,尊禮備至,上怒太后厚施,捕師遣戍雷州,因中興曹溪道場,後蒙恩詔還,居廬山,專修淨業,旋於曹溪,念佛坐化,年七十八,肉身現存。)

師云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一片。若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要將這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情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工夫,久久成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

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將一句阿彌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這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則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然一心專念,固是正行。

又必資以觀想,更見穩密。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或單觀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淨土境界。如彌陀經說蓮華寶池等,隨意觀想。若觀相分明,則二六時中,現前如在淨土。坐臥經行,開眼閉眼,如在目前。若此觀想成就,臨命終時,一念頓生。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唯心淨土之妙旨也。

是故行人,第一以持戒為基本。以發願為助因。以念佛觀想為正行。

又正當念佛觀時,將身心一齊放下,絲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見一法,即是空觀。即於此空心中,提一聲佛,隨舉念處,即觀佛像,如觀目前,歷歷分明不昧,即是假觀。然於正觀念時,返照能觀能念心體,空空寂寂,當空寂中,又觀念不忘,如此不忘不著,一心靈照,即中道觀。然此三觀,不用安排。但只舉念,則三觀一心,一念具足。此中又不可將昔日安排三觀措心,否則不妙矣。

十二時念佛者,人數不拘多寡,晝夜各人六班。照香輪流出班禮念。余則靜坐,隨聞默念,或習觀門,願者隨之。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念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散不昏,動靜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恆常。此則不起於座,頓見彌陀,是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則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暗恬寂寞,亦無如此之妙者。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西大師  (取自思歸集)

(諱古琨,廣信人,年十餘出家,旋即受具,既悟向上,復修淨業,自行化他,唯誠唯懇,後住明州西方寺,以終焉,師自發心至終,日持佛號六萬,二時回向,寒暑無間,光緒十八年秋,略示疾,無何,向西趺坐,念佛而逝。

次年二月荼毗,眾見頂現十佛像,雙手各現一佛像,因師曾焚二指,分供釋迦,彌陀,頂常然香供養十方諸佛故也)

師云:奉告有緣之士,於持名時,只要令聲音不絕,不必注著一心不亂。

音聲不絕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所謂形直則影端,聲和則響順也。

可惜今時之人,佛尚不肯常稱。於句句眾,有銷塵融滯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亂,豈非鳥無翼而欲飛,樹無根而欲茂。

所以每每念彌陀,每每無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別門去。

嗚乎哀哉,淨土法門,衰敗至此,可謂極矣。

願我同倫,出聲記數,努力努力

又當知出聲是口,記數是身。

故妙葉禪師云:能運身口之念,勿論其散。但不間斷,自能一心,亦即可名一心。惟行之不休為度,故不必憂散亂矣。

偈云: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迴。

專念阿彌陀,不必懺宿業,只要仗佛力,決定能消滅。

專念阿彌陀,不必斷煩惱,只要佛聲現,決定當時少。

專念阿彌陀,不必尋方便,只要心常憶,決定成一片。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報四恩,只要佛不離,決定利群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語,決定生彼國。

文章標籤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洞玄 靈寶定觀經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

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群品,則厚載萬物。

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

證得此心,故名靈寶。

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純也,一而無雜。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

曰者,語辭也。

夫欲修道,先能舍事。

進趣之心,名為修道;一切無染,名為舍事。

外事都絕,無與忤心。

六塵為外事,須遠離也。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為都絕。

境不來忤,心即無惱。心不起染,境則無煩。

心境兩忘,即無煩惱,故名無與忤心。

然後安坐。

攝澄煩惱,名之為安。本心不起,名之為坐。

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

慧心內照,名曰內觀。漏念未除,名為心起。

前念忽起,後覺則隨;起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

了心不起,名之為安。覺性不動,名之為靜。故稱安靜。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

眾心不起,妄念悉忘。亂想不生,何有貪著?故曰滅除。

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晝之言淨,夜之言垢。垢淨兩忘,無有間替,故名不替。

唯滅動心,不滅照心。

妄想分別,名曰動心。覺照祛之,故名為滅。

慧照常明無有間,故名不滅照心。

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不起一切心,名空心。一切無著,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為不依。照而常寂,故為常住。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暫停還失。

言習性煩惱,難可滅除。定力未成,暫停還失也。

去留交戰,百體流行。

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戰。

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調熟。

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

定心不起,則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廢。

少得淨已,則於行立坐臥之時,

初得清淨,正慧未生,故雲少得淨已。行立坐臥,四威儀之時也。

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

見一切諸相,為涉事之處。起一切諸心,名為喧鬧之所也。

息亂歸寂,名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為安也。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偏心執靜,名曰束心。心外見相,名為顛也。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適。

從定發慧,名為放任。定慧齊融,名曰得所。

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

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為真定。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喧。

習性塵勞,常須制禦,不可縱逸。

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

見本性空寂,故為真宅。慧用無邊,故為應跡。

若水鏡之為鑒,則隨物而現形。

本心清淨,猶如水鏡,照用無礙,萬物俱現,名為現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諸法性空,寂無所起,故為入定。

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

急求知見,真定乃亡。貪著諸相,故雲無慧。

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

心體寂靜,妙用無窮,故名真慧。

慧而不用,實智若愚。

了無分別,名之不用。韜光晦跡,故曰若愚。

益資定慧,雙美無極。

寂照齊融,故雲雙美無極。

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

為心取相,諸相應生。一切邪魔,競來撓亂。

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也。

此為諸相,不可取著。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

前念不生,故雲無覆。後念不起,故曰無基。

舊業日銷,新業不造。

宿習並盡,名曰舊業日銷。更不起心,故名新業不造。

無所掛礙,迥脫塵籠。

一切無染,故名無所掛礙;解脫無系,故雲迥脫塵籠。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智照不滅,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雲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

心得清淨,塵念盡知,故曰覺諸塵漏。

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

真氣胎息,故疾盡瘳。體道合真,身輕不老。

三者填補夭損,還年覆命。

骨髓堅滿,故填補夭損。駐顏不易,名為還年覆命也。

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長生不死,延數萬歲,名編仙籙,故曰仙人。

五者練形為氣,名曰真人。

得本元氣,故曰練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

六者練氣成神,名曰神人。

真氣通神,陰陽不測,故曰神人。

七者練神合道,名曰至人。

真神契道,故曰至人。

其於鑒力,隨候益明。

鑒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絕也。

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圓明,萬法俱備。

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

自雲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

通神合道,即身得道真。心證身亡,不離生死。

《西昇經》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

而說頌曰:

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各是真動性,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文章標籤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道真言   ·白叟玉蟾子 輯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披水覓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在焉。天不言而四時行,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墻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閑。疲則道隱,閑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邪說亂道久矣,采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須于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

  ○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須節欲。先天必須后天定。

  ○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里。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先從一個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于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氣定,外一著也。

  ○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閑處便清閑,此即是道。且更須忙里偷閑,故人能偷閑便有閑。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恒。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今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糾葛何。今為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里,則氣存矣。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靜二字是換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靈臺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征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昔人教人,尋孔顏樂處。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無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頭須時時返照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命堅。

  ○敬慎二字,通天徹地。再無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須要時時提醒。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真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若無所依,到滅度時,何所隨著,豈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云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學道是樂事。樂則是道,苦則非道。但此樂不比俗人樂耳。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于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于目可以養神,儉于言可以養氣,儉于事可以養心,儉于欲可以養精,儉于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于儉之道失之遠矣。

  ○無上妙道,原從沉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紜,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家私攢聚到十分,方稱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體面的窮漢子。分明一條好路,為何不走,可惜一個神仙闕,夜間難道也匆忙。

  ○煩惱是伐性之斧,人當于難制處下功。若不將氣質變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學道人,言語行事,必較世俗人要超脫些。若仍走俗人行徑,何貴乎學道。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為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嘗出家修行耶。今人將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誤也。

  ○春桃多艷,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人為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靜動,詎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為我所愛,我亦為形所累。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欲為主。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粗心浮氣,一毫用不得。

  ○有問前知者,答曰:機從心生,事以理斷。以理斷事,人即神也。棄理問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理會此中,就有個究竟,不必定以談玄為道。

  ○人心如目也,纖塵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亂。故學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紙窗之微,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針之細,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貴亂心,得失分念,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則近真矣。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為之不凋。身有妙道,則形骸為之不敗。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顏色。

  ○人心猶火也,弗戢將自焚。防微杜漸,總在一心。

  ○天下人不難立志,最怕轉念富貴二字,是鉤人轉念的香餌。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貧寒,即大患難之后。何也,割絕塵累,回頭皆空。故孫真人注《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真仙,便是蓬萊第一座。

  ○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為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故形為載道之車,神去形即死,車敗馬即奔。

  ○大道之傳,原自不難,是世人錯走路頭,做得如此費力。豈不聞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臺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得。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故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學道性要頑純,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此大道之總綱也。

  ○捷徑之法,推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即三教聖人語錄,無非發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學階梯。細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問靜功拿不住者,答曰:萬緣寂處,即是仙界。此時誠一不二,龍可拿,虎可捉。若云無拿處,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魯戈難留,那還禁得執著。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來。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時間光陰,便進步用功夫去,將精氣神做到混合而為一的時節,以待事機之來。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虛時日也。悠悠忽忽,日復一日,白駒易過,幾見揮戈。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心能內觀,即一時為塵垢所染,終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內觀,究竟必落沉淪。故《道德經》首章曰常有欲以觀其竅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現此竅中之妙也。太上曰:吾從無量劫中以來,存心內觀,以至虛無妙道。學子既欲潛心,先去內觀,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談進步。

  ○初入玄關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無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結嬰種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剝筍,層層求進,必至頭方止。

  ○學道人全要斂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萬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動則機動,機動則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即現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屬無形,妙能生諸有形,所以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頭在是矣。

  ○真言數段,性體、性源,將歷來聖賢未泄之天機,不惜一口道盡。然理雖載于書,法仍傳于口,必待聖師口訣真傳,下手方有著落。學人切勿自作聰明可也。

文章標籤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道德經   唐 易州 龍興觀 道德經碑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深乎!萬物宗。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湛常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蘥。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人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故貴身於天下,若可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在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已。

    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若朴,混若濁,曠若谷。熟能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

    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貴言。成功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十八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民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十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兮其未央!眾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臺。我魄未兆,若嬰兒未孩。乘乘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純純。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若海,漂無所止。眾人皆有已,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

    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二十三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熟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德德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二十四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有惡之,故有道不處。

    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無繩約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謂襲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得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於朴。朴散為器,聖人用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接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強。物牡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哀禮處之。

    三十二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將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

    大道汜,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愛養萬物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出言,淡無味,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

    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癈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為本耶非?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

    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聞。是以知無為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塞,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罪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脩之身,其乃德真;脩之家,其德有餘;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於國,其德乃豐;脩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朴。」

    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熟知其極?其無正。政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蔕、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揩式。常知揩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執得而殺之,熟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

    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

    人生之柔弱,其死堅強。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熟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柔勝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

    小國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文章標籤

smn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